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左肺下叶,胸膜下1个边界清楚的肿物”来诊。患者无明显症状。肿物直径约2 cm。光镜:肿瘤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片状实性排列,可见薄壁血窦样血管,瘤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且透明,部分细胞胞质嗜酸性。

最可能的诊断是(提示 如果瘤细胞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少于2个/10HPF,缺少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CD56(+),CgA(+)。)

A:肺透明细胞肿瘤 B:鳞癌透明细胞亚型 C: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 D:腺癌透明细胞亚型 E:类癌 F:肺硬化性血管瘤

肿瘤组织均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异型性的大小是确定良,恶性的主要组织学依据。

图为皮肤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镜下观,从肿瘤细胞形态的角度观察其异型性,以下描述错误的是 ( )

A: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 B:核分裂像增多,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C:瘤细胞核体积正常,胞核与胞浆的比例减小 D:易见多核瘤巨细胞 E:瘤细胞胞浆多呈嗜碱性

 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查体: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病理诊断考虑为(提示 经多处取材和石蜡包埋组织,镜下小淋巴细胞增生,见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团,局部细胞排列成小巢状,巢间有纤细的纤维间隔,细胞体积大,但因组织收缩,细胞周围有空隙,部分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不规则,核膜尚清。)

A:骨非霍奇金淋巴瘤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椎体的慢性炎性肉芽肿 D:骨嗜酸性肉芽肿 E:骨转移癌 F:骨Ewing肉瘤/PNET G:骨结核

 患者男,49岁,因“腰痛2个月”入院。查体:L1~L3椎体破坏,余无明显阳性体征。X线:溶骨性病变;术中冷冻组织活检,镜下几乎未见正常骨质,可见大量片状增生的小淋巴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组织边缘可见少量体积较大细胞,胞质淡染,核增大,形态略不规则,未见明确坏死灶。

该病例的病理诊断为(提示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状及散在分布的异型细胞CD20(+),CD79a(+),BCL-2(+), CD10(+),BCL-6(+);Ki-67约80%(+);CD30(-),CD15(-),CK(-),NSE(-),CgA(-),Syn(-),CD56(-),CD1a(-),S-100(-)。)

A:椎骨非霍奇金淋巴瘤,大B细胞性 B:骨霍奇金淋巴瘤 C:骨嗜酸性肉芽肿 D:骨转移癌 E:骨Ewing肉瘤/PNET F: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患者男,71岁,因“左颊部生长性斑块5年”来诊。查体:左颊部有一蚕豆大小棕褐色斑块,表面角质增厚,呈疣状。组织病理学: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形态不规则,大而深染,可见核分裂,基底层细胞呈非典型芽状增生并伸向真皮上部;真皮呈明显的弹力纤维变性,并常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异常表皮与邻近正常表皮相互交替存在,分界清楚。

最可能的诊断是

A:鳞状细胞癌 B:日光角化病 C:基底细胞癌 D:Bowen病 E:脂溢性角化病

患者,女性,30岁,反复关节疼痛3年,头昏6个月,皮肤黄染5天入院。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未正规治疗。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90次/分,律齐,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0cm,脾肋下4cm。血常规:WBC 2.5x10/L,Hb 62g/L,PLT 44x10/L,网织红细胞0.1。肝功:间接胆红素25μmol/L,血象可见晚幼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形态均一,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红比0.8:1。

提示:患者治疗出院后自行停服激素,在劳累受凉后突发高热,头痛,神志异常,牙龈渗血,腰部酸胀。查体见皮肤苍白,皮肤可见瘀斑,巩膜黄染,肝脾轻度肿大。血常规:WBC10.5x10/L,Hb83g/L,PLT18x10/L,网织红细胞0.2,外周血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EB病毒抗原(+)。血尿素,肌酐升高。尿常规:隐血(+++),蛋白(++),可见管形。患者出现上述病症的机制是

A: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 B: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破坏血小板 C: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D:血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 E:血管内皮损伤 F:以上都是

某女性患者,31岁,反复关节疼痛3年,头昏6个月,皮肤黄染5天入院。既往患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明确,未正规治疗。无肝炎、结核等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率90次/分,律齐,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肋下1.0cm,脾肋下4cm。血常规:WBC 2.5×10/L,Hb 62g/L,PLT 44×10/L,网织红细胞0.1。肝功:间接胆红素25μmol/L,血象可见晚幼红细胞,红细胞大小正常,形态均一,可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中晚幼红细胞增多,粒红比0.8:1。

提示:患者治疗出院后自行停服激素,在劳累受凉后突发高热、头痛、神志异常,牙龈渗血,腰部酸胀。查体见皮肤苍白,皮肤可见瘀斑,巩膜黄染,肝脾轻度肿大。血常规:WBC10.5×10/L,Hb83g/L,PLT18×10/L,网织红细胞0.2,外周血片可见破碎红细胞。血EB病毒抗原(+)。血尿素、肌酐升高。尿常规:隐血(+++),蛋白(++),可见管形。患者出现上述病症的机制是

A:自身抗体破坏红细胞和血小板 B: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破坏血小板 C: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D:血清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多 E:血管内皮损伤 F:以上都是

患者王某,女,46岁,安徽人。1周来间歇发热,晨起体温正常,下午发热达38.9℃,伴寒战,晚上退热,隔天发作一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正常,当感冒治疗无效,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查体:体温39.3℃,血压146/90mmHg,心率130次/分,呼吸22次/分,急性病容,右肺可闻少量啰音,腹部无异常。实验检查:血红蛋白12g/L,白细胞6.6×10/L。病人入院后3小时虽没服药却退热,外周血涂片检查见红细胞内有5个原虫寄生,虫体均有一个细胞核和多量细胞质,细胞质形态不规则,有空泡和伪足,其上有棕黄色小点,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其上有红色小点。

患者血涂片所见的病原体是

A:刚地弓形虫滋养体 B:三日疟原虫滋养体 C:间日疟原虫滋养体 D: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E: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患者曲某某,女性,46岁,安徽人。1周来间歇发热,晨起体温正常,下午发热达38.9℃,伴寒战,晚上退热,隔天发作一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正常,当感冒治疗无效,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查体:体温39.3℃,血压146/90mmHg,心率130次/分,呼吸22次/分,急性病容,右肺可闻少量啰音,腹部无异常。实验检查:血红蛋白12g/L,白细胞6.6×10/L。病人入院后3小时虽没服药却退热,外周血涂片检查见红细胞内有5个原虫寄生,虫体均有一个细胞核和多量细胞质,细胞质形态不规则,有空泡和伪足,其上有棕黄色小点,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其上有红色小点。

患者血涂片所见的病原体是

A:刚地弓形虫滋养体 B:三日疟原虫滋养体 C:间日疟原虫滋养体 D: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E: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属于恶性肿瘤细胞形态中的细胞核改变的是()

A:细胞核缩小 B:细胞核规则 C:细胞核淡染 D:核胞质比失调 E:细胞核消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