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耐量试验常用于DM的诊断。

关于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原理,错误的是

A:是为观察机体对葡萄糖负荷的反应 B:健康者给予葡萄糖后出现胰岛素分泌增加 C:增加的胰岛素能调节体内葡萄糖代谢使血浆葡萄糖恢复到正常水平 D:该试验能反映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能力,故称葡萄糖耐量试验 E:IGTT比OGTT更好

 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应包括3个部分:询问详细的病史,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寻找并确认变应原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皮内试验是最常用的体内试验,关于“皮内试验”叙述错误的是

A:注射变应原15~20 min后观察 B:风团的平均直径是分级的主要依据 C:风团直径<5 mm为阴性结果 D:上臂外侧为常用试验部位 E:若出现红晕,结果判定可向上调一级

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及时而准确的诊断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血清学试验具有简便,快速,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参考。

关于G试验,错误的是

A:G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曲霉感染 B:G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是念珠菌感染 C:G试验阳性通常早于临床症状或影像学出现变化 D:临床有效的抗真菌治疗能降低血浆中1,3- b-D-葡聚糖的含量,连续检测有助于病情变化和疗效反应的判断 E:G试验是筛选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浅表真菌感染或定植很少阳性

 血栓与止血的试验众多,适用于不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现血小板无力症最简便的试验是

A: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聚集 B:血小板计数,束臂试验,BT C:血涂片上体积巨大(如小类白血病)的血小板>50% D:APTT试验 E:SDS-凝胶电泳中检出vWF多聚体结构异常

赖氨酸脱羧酶试验是临床细菌鉴定中常用生化试验

试验产物是

A:腐胺 B:尸胺 C:精胺 D:丁胺 E:丙胺

承担并参加Ⅰ期临床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对于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正确的是

A:对于两个制剂,通常采用双周期两制剂试验设计 B:对于3个制剂,宜采用3制剂、3周期的二重3×3拉丁方试验设计 C:洗净期应不少于药物的3~5个半衰期,通常为1周或2周 D: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应包括吸收相、分布相和消除相,总采样点不少干10个点 E:取样一般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

承担并参加Ⅰ期临床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缓释、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中,正确的是

A:缓释、控样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试验应在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两种条件下进行 B:受试者的要求及选择标准与普通制剂相同 C:多改给药双周期交叉试验的受试者例数应多于单改给药试验 D:受试缓释、控释制剂与参比缓释、控释制剂比较,AUC符合生物等效性要求,Cmax明显降低、tmax明显延退,即显示该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动力学特征 E:多次给药取样点的设计,应连续服药时间至少经过7个半衰期后,连续测定3天的谷浓度,以证实受试者血药浓度已达稳态。达稳态后参照单次给药采样时间点设计,测定末次给药完整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D试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 mm E:培养温度均为(35±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某化合物与人类膀胱癌的发生具有高度相关性,但用大鼠和家兔进行长期动物致癌试验,结果为阴性。

常用的试验方法不包括

A:致突变试验 B:细胞转化试验 C:哺乳动物短期致癌试验 D:慢性毒性试验 E: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

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临床试验分为四期

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属于

A:Ⅱ期临床试验 B:Ⅰ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 D:Ⅳ期临床试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