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性患者,18岁,在治疗其他牙时,发出畸形舌侧窝,深,可卡探针,温度测试同对照牙

该疾病发病机制是

A:釉质发育不良 B:药物结合到牙组织 C:牙本质结构不良 D:发育期牙胚受损 E:成釉器卷叠

某女性患者,26岁,面突畸形.开唇露齿。∠SNA86°,∠SNB84.2°。牙科模型显示牙槽骨前突明显,中线偏右。后牙为正中咬合关系,关系基本正常。诊断为双颌前突。

在以下有关诊断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有

A:三维CT成像对骨形态的显示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正颌外科诊断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下颌发育过度,即下颌前突患者的SNB角、下颌深度角一般均超过80°与88° C:正常个体的唇齿关系是:当上唇处在自然松弛状态下,上中切牙切嵴应在上唇下缘上2mm D:上颌深度角是指:由NA连线与眼耳平面构成的交角 E:施行单颌手术仅需一块板,而施行双颌手术则需制作两块 F:对一位正颌外科医师而言,对于颌面畸形导致心理异常的患者,正颌手术是首选的最根本的治疗措施

某女性患者,26岁,面突畸形.开唇露齿。∠SNA86°,∠SNB84.2°。牙科模型显示牙槽骨前突明显,中线偏右。后牙为正中咬合关系,关系基本正常。诊断为双颌前突。

正颌术后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手术效果将不理想,或出现畸形的复发,正颌术后畸形复发的原因包括

A:骨段离断不完全,骨段未能前移到位 B:骨段接触面过小或无接触,导致骨不连接 C:骨间间隙过大或植骨块固定不当 D:骨间固定不可靠 E:软组织的牵拉作用 F:术后未及时行颌间牵引

某女性患者,26岁,面突畸形.开唇露齿。∠SNA86°,∠SNB84.2°。牙科模型显示牙槽骨前突明显,中线偏右。后牙为正中咬合关系,关系基本正常。诊断为双颌前突。

该患者手术后已达到预期颌位,但仍需进行术后正畸,术后正畸的作用为

A:改善关系,维持平衡 B:排齐个别错位牙 C:关闭牙间间隙 D:牵引骨段至正常位置 E:调整关系,建立平衡,防止畸形复发 F:消除颌骨位置异常导致的牙齿代偿性倾斜

Ag与Ab结合的部位是

A:V B:V+V C:Fc D:V E:C

2-乙酰氨基芴(2-AAF)和2-氨基芴(2-AF)在机体内可形N-羟基芳酰胺和N-羟基芳胺,为近致癌物,再通过结合反应而产生的结合物可在酸性pH尿中或由肠道菌丛的β-葡萄糖苷酸酶水解,生成N-羟基芳香胺。可自发生成亲电子剂--氮宾离子,攻击DNA,引起膀胱癌和结肠癌

以上叙述所涉及的毒理学生物过程的最佳选择是

A:氧化反应 B:生物转化 C:生物代谢 D:代谢活化 E:结合反应

2-乙酰氨基芴(2-AAF)和2-氨基芴(2-AF)在机体内可形N-羟基芳酰胺和N-羟基芳胺,为近致癌物,再通过结合反应而产生的结合物可在酸性pH尿中或由肠道菌丛的β-葡萄糖苷酸酶水解,生成N-羟基芳香胺。可自发生成亲电子剂--氮宾离子,攻击DNA,引起膀胱癌和结肠癌

由何种结合反应形成N-羟基芳香胺

A:甲基化 B:葡萄糖醛酸化 C:硫酸化 D:A+B E:C+B

Ag与Ab结合的部位是()。

A:VL B:VH+VL C:Fc D:VH E:CH

Ag与Ab结合的部位是()

A:VL B:VH+VL C:Fc D:VH E:CH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