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
滤泡淋巴瘤的遗传学改变是
A:t(2;5) B:t(11;14) C:t(11;18) D:t(8;14) E:t(14;18)
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
套细胞淋巴瘤的遗传学改变是
A:t(2;5) B:t(11;14) C:t(11;18) D:t(8;14) E:t(14;18)
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
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常见遗传学改变是
A:t(2;5) B:t(11;14) C:t(11;18) D:t(8;14) E:t(14;18)
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一定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
Burkitt淋巴瘤的遗传学改变是
A:t(2;5) B:t(11;14) C:t(11;18) D:t(8;14) E:t(14;18)
患者男,72岁,因“全身瘙痒2年”来诊。皮肤科查体:皮肤干燥,伴抓痕,血痂。诊断为老年性瘙痒症。
干性皮肤的主要特征是
A:干燥不适,瘙痒 B:皮脂分泌降低,不油腻 C:皮肤粗糙,表面不平,有细沙样感 D:皮肤红肿,抓痕,丘疹 E:皮肤纹理加深和延长,排列不规则 F:肤色灰黄,苍白无华 G:皮肤松弛,弹力降低,出现皱纹 H:皮肤潮红,表面无光泽,干燥和脱屑
患者,女性,26岁,农民。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怀疑被人议论和被害5个月,2个月前出现四肢近端阵发性发绀,腕,足,踝关节红,肿,热,痛并指端发麻,进行性出现皮肤变黑,色素沉着,双侧颜面部呈对称性皮疹,口唇色素沉着并增厚,面部及四肢皮肤红斑,脱发,间歇性低热,全身乏力,食欲降低,体重下降5kg,于2008年5月30日入院。
本例特征性皮肤损害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双侧面颊水肿型红斑 B:四肢皮肤网状青斑 C:头部圆形斑秃 D:全身皮肤棕褐色色素沉着 E:血栓性静脉炎 F:雷诺现象 G:皮肤棕褐色色素沉着
患者男,38岁。发现右颈部包块1月半余,无诱因高热1周。既往患鱼鳞病20年。今查体:周身皮肤可见皮屑,颈部及锁骨上可触及散在淋巴结肿大,质韧,无压痛,无粘连,腹软,肝脾不大,双下肢轻度水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3.5x10
/L,血小板164x10
/L,血红蛋白124g/L,血清β
微球蛋白6.4mg/L,尿β
微球蛋白18.5mg/L。肝功能:TP69.4g/L,ALB41.4g/L,ALT36U/L,AST45U/L。LDH903U/L。病理检查考虑为"霍奇金淋巴瘤",诊为"淋巴结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彩超及CT提示胸骨上窝,腹股沟及腹腔淋巴结肿大。
关于淋巴瘤的描述正确的是
A: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 B:女性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 C: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D:HL占淋巴瘤的大部分 E:无明显的家族集中趋势 F:呈地区性流行 G: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H:HL发病率逐渐上升
某女,29岁。中上腹疼痛3个月,间歇黑便10天来诊。无其他不适,胃镜检查见胃窦部5 cm×6 cm溃疡型肿块,拟诊胃恶性肿瘤住院。体检: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肋下未及。胸片、腹腔CT及骨髓涂片均无异常发现。随后行胃大部切除术,于术后病理诊断为胃恶性淋巴瘤,弥漫性B细胞型。
结外淋巴瘤最常累及部位是
A:扁桃体 B:胃肠道 C:皮肤 D:乳房 E:甲状腺
某女性患者,27岁,农民。因无明显诱因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怀疑被人议论和被害5个月,2月前出现四肢近端阵发性发绀,腕、足、踝关节红、肿、热、痛并指端发麻,进行性出现皮肤变黑、色素沉着、双侧颜面部呈对称性皮疹,口唇色素沉着并增厚,面部及四肢皮肤红斑、脱发,间歇性低热,全身乏力,食欲降低,体重下降5kg。于2008年5月30日入院。
本例特征性皮肤损害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双侧面颊水肿型红斑 B:四肢皮肤网状青斑 C:头部圆形斑秃 D:全身皮肤棕褐色色素沉着 E:血栓性静脉炎 F:雷诺现象 G:皮肤棕褐色色素沉着
皮肤恶性淋巴瘤的基本特点包括:()
A: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B:皮肤原发性淋巴瘤预后比淋巴结内的同一类型者好 C:一般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有时可暂时自愈 D:病理诊断及分类与淋巴结淋巴瘤基本相似 E:单发或多发,可发生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