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0岁,间歇性右腰钝痛3年,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20天前B超检查:右肾切面内径189mmx20mm,右肾形态轮廓失常,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明显变薄,最厚仅8mm,肾窦分离扩张,形状呈调色碟状,肾柱呈线状不完全分隔,内见多个强回声团,最大1个大小为26mmx2mm,伴声影。左肾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肾窦区光点群分布均匀,肾内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形态轮廓正常。

下列哪些是手术前必须做的? 提示:本例拟行右肾盂/肾实质切开取石术

A:右侧逆行肾盂造影 B:使用抗生素 C:备血 D:清洁灌肠 E:留置鼻胃管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0岁,间歇性右腰钝痛3年,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20天前B超检查:右肾切面内径189mmx20mm,右肾形态轮廓失常,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明显变薄,最厚仅8mm,肾窦分离扩张,形状呈调色碟状,肾柱呈线状不完全分隔,内见多个强回声团,最大1个大小为26mmx2mm,伴声影。左肾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肾窦区光点群分布均匀,肾内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形态轮廓正常。

术后病人应留置哪些引流管? 提示:该例做了右肾盂+肾实质切开取石术,集合系统内未见肿物,个别盏颈窄,予整形。部分肾实质菲薄,将肾下极折叠缝合。

A:输尿管内支架 B:肾造瘘管 C:肾周引流管 D:尿管 E:输尿管内支架+肾造瘘管 F:输尿管内支架+肾造瘘管+肾周引流管 G:输尿管内支架+肾造瘘管+肾周引流管+尿管 H:输尿管内支架+肾周引流管+尿管 I:肾造瘘管+肾周引流管+尿管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0岁,间歇性右腰钝痛3年,无尿频,尿急,尿痛和肉眼血尿。20天前B超检查:右肾切面内径189mmx20mm,右肾形态轮廓失常,体积明显增大,肾实质明显变薄,最厚仅8mm,肾窦分离扩张,形状呈调色碟状,肾柱呈线状不完全分隔,内见多个强回声团,最大1个大小为26mmx2mm,伴声影。左肾切面形态大小正常,肾窦区光点群分布均匀,肾内未见异常回声。双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膀胱形态轮廓正常。

如果病人术后留置了肾造瘘管+肾周引流管+尿管,那么在拔除肾造瘘管前应做:

A:试夹肾造瘘管,观察有无腰胀和发热 B:拍腹平片了解有无残余结石 C:必要时做经肾造瘘管造影,了解有无梗阻 D:静脉尿路造影,了解患肾功能,有无残余结石和梗阻 E:肾图,了解患肾功能

某男性患者,56岁,因“上腹胀满不适、隐痛,向腰背部放射,伴不规则低热4个月余”来诊。超声(见下图):腹主动脉左侧及前方自肾动脉水平至腹主动脉分叉上方可见14.2 cm×10.0 cm×5.8 cm的低回声区(MASS),前缘边界清,后缘边界不清,肿物与左肾分界不清,左侧肾盂、肾盏扩张,左侧肾盂宽1.3 cm。 (LRA-左肾动脉,AO-腹主动脉,SP-脊柱,LK-左肾,LRV-左肾静脉)

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提示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基本正常,ESR↑,IgA、IgG、IgM均增高,A/G下降,CRP正常,自身免疫性抗体(-)、血淀粉酶(-)、肿瘤标志物(-)。泼尼松治疗后消化道症状明显缓解,ESR下降,γ球蛋白降低。)

A:左肾肿瘤 B:腹主动脉瘤伴附壁血栓 C:腹膜后血肿 D:腹膜后间隙脓肿 E: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F:腹膜后肿瘤

以下有关肾柱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 B:肾柱与肾锥体组成肾髓质 C:肾柱为肾皮质的成分 D:肾皮质伸展到肾锥体之间形成肾柱 E:肾柱回声与肾皮质回声一致

肾柱()

A:属于肾髓质 B:属于肾皮质 C:位于肾窦内 D:位于肾蒂中 E:以上都不是

肾柱位于:()。

A:髓放线之间 B:皮质迷路之间 C:肾小叶之间 D:肾大盏之间 E:肾锥体之间

以下对肾柱的描述,哪项是的

A: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 B:肾柱为肾皮质部分 C:肾柱回声与肾皮质回声一致 D:肾柱与肾锥体组成肾髓质 E:肾皮质伸展到肾锥体之间形成肾柱

以下对肾柱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肾柱位于肾锥体之间 B:肾柱为肾皮质部分 C:肾柱回声与肾皮质回声一致 D:肾柱与肾锥体组成肾髓质 E:肾皮质伸展到肾锥体之间形成肾柱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