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5岁,甲状腺缓慢无痛性肿大2年,起病初期T
,T
高出正常范围,近期表现为甲低症状。患者血清中检出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术后病理检查肉眼观双侧甲状腺对称性肿大,表面光滑,切面灰黄质韧,镜检如图,应诊断为 ( )

A:毒性甲状腺肿 B:桥本甲状腺炎 C:单纯性甲状腺肿 D:结节性甲状腺肿 E:甲状腺腺癌
患者,男,38岁,腋下及腹股沟皮疹2年,皮疹反复发作。体格检查:腋窝及腹股沟处乳头状肉芽增殖,边缘有水疱,有臭味。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皮肤直接免疫病理示表皮棘细胞间IgG和(或)C3网状沉积。
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
A: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 B: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角化不全细胞 C: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及水疱形成,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D: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PAS染色角质层见菌丝和孢子 E: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谷粒和圆体
患者男, 52岁,幼年患麻疹后常有咳嗽。自30岁起咳嗽症状加重,常有脓痰,有过2次中等量咯血史。近年来常年有脓痰,多次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对常用抗菌药物多数仍然敏感。CT显示左下叶多段囊状和柱状支气管扩张。1周前发热,脓痰增加,X线显示左下叶大片模糊影,白细胞计数1.1x10
/L,中性0.80。
经过15 d抗菌治疗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仍有少量稀薄黄痰。下一步处理应是
A:继续抗菌治疗直至黄痰完全消失 B:继续抗菌治疗直至X线病灶完全吸收 C:继续抗菌治疗直至痰培养细菌转阴 D:根据药敏改用更敏感的药物联合治疗 E:停抗菌药物观察
某年12月,北京市某中学18名学生出现类似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39℃左右,伴肌肉酸痛,头痛,关节痛,乏力,咽痛,轻微流涕,腹痛,腹泻,恶心,咳嗽,无痰,均无心悸,胸闷及呼吸困难,无寒战。咽部充血1例。胸部X线片 均未见异常。
关于本病,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病理改变为化脓性炎症 B:高热,肌肉酸痛等表现是病原体局部入血后 引起的毒血症症状 C:主要发病机制为致细胞病变效应 D:常留下后遗症 E:患者需要隔离至热退后5d
患者男, 52岁,幼年患麻疹后常有咳嗽。自30岁起咳嗽症状加重,常有脓痰,有过2次中等量咯血史。近年来常年有脓痰,多次痰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对常用抗菌药物多数仍然敏感。CT显示左下叶多段囊状和柱状支气管扩张。1周前发热,脓痰增加,X线显示左下叶大片模糊影,白细胞计数1.1x10
/L,中性0.80。
经过15 d抗菌治疗症状体征大多消失,仍有少量稀薄黄痰。下一步处理应是
A:继续抗菌治疗直至黄痰完全消失 B:继续抗菌治疗直至X线病灶完全吸收 C:继续抗菌治疗直至痰培养细菌转阴 D:根据药敏改用更敏感的药物联合治疗 E:停抗菌药物观察
男性,20岁。右股骨远端肿胀疼痛1个月,局部表皮温度高,浅表静脉怒张;X线片显示右股骨远端有边界不清的骨质破坏区,可见三角状骨膜反应。
提示需要停止化疗的表现是
A:恶心,呕吐 B:面部色素沉着 C:脱发 D:白细胞升至18x10
/L E:白细胞降至3x10
/L,血小板降至50x10
/L
X线是电磁辐射谱中的一部分,属于电离辐射,其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间,是具有电磁波和光量子双重特性的一种特殊物质。就其本质而言,X线与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γ射线完全相同,都是电磁波。
关于X线的特性叙述错误的是
A:X线具有微粒性 B:X线在传播时,突出地表现了波动性 C: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突出表现粒子特征 D:X线带电,易受外界磁场或电场的影响 E:X线只有运动质量,没有静止质量
某男性患者,39岁,腋下及腹股沟皮疹2年,皮疹反复发作。体格检查:腋窝及腹股沟处乳头状肉芽增生,边缘有水疱,有臭味。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皮肤直接免疫病理示表皮棘细胞间IgG和(或)C3网状沉积。
该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
A: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疱液中有棘刺松解细胞 B: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角化不全细胞 C: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及水疱形成,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D: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海绵状变性,PAS染色角质层见菌丝和孢子 E:表皮明显增生,表皮内裂隙形成,见谷粒和圆体
某男,25岁,冠状沟处见两个菜花状赘生物,直径分别为0.5cm和0.6cm。显微镜下表现为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上皮内可见胞质空亮,核皱缩或呈蜘蛛样的细胞。
诊断应为
A:Bowen样丘疹病 B:Bowen病 C:尖锐湿疣 D: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E:高分化鳞状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