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2岁,因“阴道出血”来诊。患者无高血压或血压剧烈波动史,无电解质紊乱或其他症状。B型超声:右腹腔上方低回声团,考虑肾上腺来源肿瘤可能。CT:右肾上腺占位。手术见右肾上腺区一肿瘤,5 cmx3 cmx3 cm,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大体检查:结节状肿物1个,4 cmx3 cmx3 cm。切面质软,淡黄灰褐色,可见灶性出血。镜下:肿瘤一侧见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肿瘤边界清楚,未见明确包膜。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圆形,核有多形性,大小不一,可见个别巨核细胞,核浆比例较大,胞质嗜碱性,核分裂0~3个/10HPF。肿瘤细胞大多成片排列,但可见明显的以血管为中心的菊形团结构。可见灶性坏死及血管内瘤栓。

该肿瘤的鉴别诊断包括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嗜铬细胞瘤 C: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 D:神经内分泌癌 E:神经母细胞瘤 F:后腹膜肿瘤浸润肾上腺

 患者女,62岁,因“阴道出血”来诊。患者无高血压或血压剧烈波动史,无电解质紊乱或其他症状。B型超声:右腹腔上方低回声团,考虑肾上腺来源肿瘤可能。CT:右肾上腺占位。手术见右肾上腺区一肿瘤,5 cmx3 cmx3 cm,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大体检查:结节状肿物1个,4 cmx3 cmx3 cm。切面质软,淡黄灰褐色,可见灶性出血。镜下:肿瘤一侧见正常肾上腺皮质组织,肿瘤边界清楚,未见明确包膜。肿瘤细胞呈多角形,卵圆形或圆形,核有多形性,大小不一,可见个别巨核细胞,核浆比例较大,胞质嗜碱性,核分裂0~3个/10HPF。肿瘤细胞大多成片排列,但可见明显的以血管为中心的菊形团结构。可见灶性坏死及血管内瘤栓。

诊断考虑为(提示 如该病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Syn(+++),CgA(-),CK(AE1/AE3)(-),EMA(-),CD34(-)(血管壁阳性),Ki-67 10%细胞阳性,vimentin 弱阳性,S-100(-),HMB-45(-),CD56(++),SMA(-),melan A-灶性阳性。)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 C:神经母细胞瘤 D: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 E:恶性肾上腺皮质腺瘤 F: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

患者男性,8岁,左侧颈部先天性毛细血管瘤8年。

该肿瘤的性质为 ( )

A:癌前病变 B:恶性肿瘤 C:交界性肿瘤 D:良性肿瘤 E:以上都不是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特点有

A:瘤细胞都表达CK或EMA B:属于中间性肿瘤 C:可见细胞内原始微血管腔,似印戒细胞癌 D:部分病例形态学上与上皮样血管肉瘤相延续 E:细胞内外出现透明小球

 患者男,45岁,因“右小腿皮下肿块6个月,伴轻微疼痛”来诊。大体检查:肿块3 cmx2 cmx2 cm,边界不清。

关于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叙述正确的是

A:良性肿瘤 B:中间性肿瘤,不转移 C:中间性肿瘤,可转移 D:高度恶性肿瘤 E:可转移,死亡率高于50% F:生物学行为无法判定的肿瘤

 患者男,40岁。3个月前发现左臂皮下一直径1 cm的结节,患者自述无疼痛,无瘙痒,活动度可。大体检查:蓝紫色结节1枚,1.0 cmx1.0 cmx0.8 cm,境界清楚,无明显浸润性生长,质地中等。低倍镜:有血管腔,其周围包绕卵圆形及梭形肿瘤细胞。

根据以上大体检查及镜检,可排除的肿瘤是

A:血管平滑肌瘤 B:肌周细胞瘤 C:血管肉瘤 D:血管球瘤 E:梭形细胞血管瘤

患者,男性,21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下端内侧疼痛,开始呈间歇隐痛,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局部肿胀,迅速发展成肿块,表面皮肤温度高,静脉怒张,可出现震颤和血管杂音,X线检查显示股骨干骺端骨质呈浸润性破坏,边界不清,可见Codman三角,呈"日光放射"现象,周围有软组织块阴影。

上述X线中的Codman三角是指

A: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 B:三角形骨质破坏 C:膝部软组织中装成倒三角 D:肿瘤血管长入呈三角形分布 E:新生骨向骨外生长,基底广,尖部小

某男性患者,21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大腿下端内侧疼痛,开始呈间歇隐痛,逐渐转为持续性剧痛,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局部肿胀,迅速发展成肿块,表面皮肤温度高,静脉怒张,可出现震颤和血管杂音,X线检查显示股骨干骺端骨质呈浸润性破坏,边界不清,可见Codman三角,呈"日光放射"现象,周围有软组织块阴影。

上述X线中的Codman三角是指

A:三角形骨膜反应阴影 B:三角形骨质破坏 C:膝部软组织中装成倒三角 D:肿瘤血管长入呈三角形分布 E:新生骨向骨外生长,基底广,尖部小

血管外皮瘤的特点是:()

A:颈部巨大囊状肿瘤,镜下多个大囊腔,内衬内皮,囊内清亮液体 B:海绵状管腔,内为清亮液体 C:均匀一致分布的鹿角型血管 D:血管呈分叶状聚集,表面溃疡形成,伴感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