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2岁,因“胸骨后烧灼感5年余”来诊。患者5年前无诱因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平卧时加重。既往无特殊病史。

结合该病例,叙述正确的是(提示 入院后第6天行电子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红色柔软的胃黏膜,自贲门向食管下段延伸,与粉白色光滑上皮形成鲜明对比。齿状线上移4cm。活检病理: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相似,表面有绒毛和凹陷,有发育良好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可见癌细胞。)

A:可以诊断为Barrett食管癌 B:内镜检查是确诊此病的手段 C: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D:应外科手术治疗 E:肿瘤原发于食管 F:肿瘤近端食管黏膜存在柱状上皮

患者男,62岁,因“胸骨后烧灼感7年余”来诊。查体:未见异常。电子胃镜:红色柔软的胃黏膜,自贲门向食管下段延伸,与粉白色光滑上皮形成鲜明对比。齿状线消失。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食管裂孔疝 B:贲门失弛缓症 C:反流性食管炎 D:Barrett 食管 E:食管癌

患者男,62岁,因“胸骨后烧灼感7年余”来诊。查体:未见异常。电子胃镜:红色柔软的胃黏膜,自贲门向食管下段延伸,与粉白色光滑上皮形成鲜明对比。齿状线消失。

可作为确诊依据的检查是

A:胸部CT B:pH测定 C:核素成像 D:内镜检查+组织活检 E:食管黏膜电位差测定

某男,62岁,5年前胸骨后灼痛并伴有吞咽困难,食管镜活检诊断为Barrett食管,由于未接受正规治疗,近半年来吞咽困难加重,甚至对流食也有困难,有时出现食物反流,再次进行食管镜检查。

首次食管镜诊断为Barrett食管的依据是

A:食管黏膜内出现胃黏膜柱状上皮化生 B:病变处为苍白色 C:溃疡长轴与食管纵轴垂直 D:溃疡表浅,未累及肌层 E:食管黏膜萎缩

慢性胃炎时胃黏膜出现吸收上皮、杯状细胞,此称为胃黏膜的()。

A:上皮肥大 B:上皮增生 C:上皮萎缩 D:肠上皮化生 E:不典型增生

患者男,52岁,因“胸骨后烧灼感5年余”来诊。患者5年前无诱因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平卧时加重。既往无特殊病史。结合该病例,叙述正确的是(提示入院后第6天行电子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红色柔软的胃黏膜,自贲门向食管下段延伸,与粉白色光滑上皮形成鲜明对比。齿状线上移4cm。活检病理:上皮细胞与小肠上皮相似,表面有绒毛和凹陷,有发育良好的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可见癌细胞。)()

A:可以诊断为Barrett食管癌 B:内镜检查是确诊此病的手段 C:可以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D:应外科手术治疗 E:肿瘤原发于食管 F:肿瘤近端食管黏膜存在柱状上皮

患者男性,46岁。5年前因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餐后出现反酸、胃灼热及胸骨后疼痛。此后间断发作,每周发作3~4次,外院胃镜提示:反流性食管炎。予以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症状可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需长期间断服用抑酸药物。近6月症状加重,服用抑酸药,症状缓解不明显。病程中食欲好,体重无明显变化。二便正常。 提问3:[辅助检查] ①粪便常规、便潜血、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正常。 ②24h食管pH监测和食管胆汁反流监测:同步监测,结果均为阳性,食管酸暴露及胆汁反流主要发生于夜间及餐后。 ③食管动力:上食管括约肌功能正常,食管体部推进性蠕动收缩,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于正常。 ④胃镜检查:齿状线上方可见3条大于5mm纵行食管黏膜糜烂,病变之间黏膜无融合,齿状线呈舌状向上延伸,取病理活检。余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检查显示:食管黏膜急慢性炎,提示为胃黏膜柱状上皮伴中度肠化。根据目前的信息,对于该患者的治疗应采取()

A:规律进餐,忌饱餐 B: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床头抬高20cm C:单用抑酸药治疗 D:控制酸和胆汁反流的联合治疗 E:手术治疗 F:注重对Barrett食管的随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