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5岁,因乏力,咳嗽,流涕5 d就诊。查体:贫血貌,双下肢皮肤有少量陈旧性出血点,肝,脾肋下未及,血常规:WBC 2.77x10/L,Hb 83 g/L,PLT 21x10/L,血涂片镜检观察,未发现原始及幼稚细胞,可见有核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匀,可见到巨大红细胞。为明确诊断,患者需抽吸骨髓液检查。

有关骨髓穿刺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临床上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包括胸骨,棘突,髂骨,胫骨,肋骨等 B:骨髓穿刺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严防骨髓感染 C:制备骨髓涂片时,抽取的骨髓液量一般为0.6 ml D:载玻片应保持清洁干燥,中性,无油腻 E:使用载玻片时只能手持载玻片边缘,切勿触及载玻片表面 F:若骨髓液细胞成分多,骨髓黏稠,制片时则应取较大角度,速度相对较快 G:骨髓涂片6~10张为宜,并要求取外周血涂片同时送检

患者女性,26岁。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低下,粒系,红系低下,巨核细胞缺如。

对该患者有最可能的诊断是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急性白血病 D:慢性白血病 E: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某女性患者,21岁,反复出现双下肢紫癜,月经过多一年,脾不大。血红蛋白:105g/L,白细胞5.4×10/L。血小板25×10/L。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找到红斑狼疮细胞。颗粒性巨核细胞增多,余正常。

提示:患者拟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行骨髓穿刺检查 提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做骨髓穿刺检查的目的

A:了解骨髓增生情况 B:发现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 C:发现有血小板减少 D:排除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其他疾病 E:证明有抗血小板抗体

某患者骨髓显像结果提示中央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扩张。

如果该患者的骨髓显像中受抑制的中央骨髓中同时出现界限明确的岛状显影灶,灶内活性明显高于周围骨髓组织,则该患者最可能患有的疾病是

A:白血病 B:骨髓纤维化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局部放疗后 E:银屑病

某患者骨髓显像结果提示中央骨髓受抑、外周骨髓扩张。

如果该患者随着病程的延续,活性局灶出现率增大,则提示

A:病情恶化 B:可能为新发病灶,需要进行骨髓穿刺 C:常规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 D:可以结束治疗 E:以上均不是

某男性患者,35岁,发热、乏力、齿龈肿胀出血2月入院。Hb70g/L、WBC1.1×10/L、PLT34×10/L、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5。经化疗3个疗程,骨髓达到完全缓解。1个月后又给大剂量化疗巩固治疗。化疗后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三系细胞减少,给予输新鲜红细胞、手工分离血小板支持治疗。输血后1周,患者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可见斑丘疹、高热、黄疸、腹泻,为血水样便,每日2500ml。总胆红素10μmol/L,转氨酶345U/L。经对症治疗无效,患者死亡。

患者死于

A:急性白血病 B:骨髓抑制 C:过敏反应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溶血反应

某男性患者,38岁。发热、乏力、牙龈肿胀出血2个月入院。Hb 70g/L、WBC 1.1×10/L、PLT 34×10/L、骨髓穿刺检查确诊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5。经化疗3个疗程,骨髓达到完全缓解。1个月后又给大剂量化疗巩固治疗。化疗后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三系细胞减少,给予输新鲜红细胞、手工分离血小板支持治疗。输血后1周,患者全身皮肤发红、瘙痒,可见斑丘疹、高热、黄疸、腹泻,为血水样便,每日2500ml。总胆红素105μmol/L,转氨酶345U/L。经对症治疗无效,患者死亡。

患者死于

A:急性白血病 B:骨髓抑制 C:过敏反应 D: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E:溶血反应

某男性患者,27岁,骨关节痛半月伴全血减少,骨髓原始细胞占70%,POX阳性,红系、巨核系受抑。

完全缓解后应做何种治疗长期存活的可能性最大

A:观察,随访 B: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C:异基因骨髓移植 D:长期化疗 E:化疗+放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