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执业药师职业道德准则适用指导》
执业药师应当自觉抵制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指
A:救死扶伤,不辱使命 B:尊重患者,平等相待 C:依法执业,质量第一 D:进德修业,珍视声誉 E:尊重同仁,密切协作
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有道德,为什么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方面尤其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有道德风险的保险市场上( )。
A:法律诉讼比较频繁 B:保险卖不出因而价格较低 C:保险出售过多 D:全保险不可能存在
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有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有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这说明了什么
A:法律是可有可无的 B:法律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 C:法律是非常重要的 D:法律与道德、习俗、纪律等其他社会规范完全相同
如果一个人在A城市乱扔垃圾就会被认为没有道德;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A城市里就没有人和他做朋友;一个人如果在A城市没有朋友就寸步难行,无法继续留在这里。从上述叙述中,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
A:一个人在B城市乱扔垃圾但是仍然可以留在A城市 B:如果一个人道德修养很高,那么他就能留在A城市 C:生活在A城市的小李在过马路时将西瓜皮扔在地上,那么他将难以再留在A城市 D:小王没有留在A城市说明他缺乏道德修养
如果一个人在A城市乱扔垃圾就会被认为没有道德;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A城市里就没有人和他做朋友;一个人如果在A城市没有朋友就寸步难行,无法继续留在这里。
从上述叙述中,可以推出以下哪项结论?
A:一个人在B城市乱扔垃圾但是可以留在A城市 B:如果一个人道德修养很高,那么他就能留在A城市 C:生活在A城市的小李在过马路时将西瓜皮扔在地上,那么他将难以再留在A城市 D:小王没有留在A城市说明他缺乏道德修养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并且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家…
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出现得晚 B: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道德境界”中的“自我”已经根本不同于“求知境界”中的“自我”
根据所给图1和文字资料回答以下几题。我国2007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1885万人,毕业生4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0万人,在校生2000万人,毕业生530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在校生2522万人,毕业生788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869万人,在校生5736万人,毕业生1964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36万人,在校生10564万人,毕业生1870万人。我国2006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6万人,在校生1739万人,毕业生37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48万人,在校生1809万人,毕业生476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515万人,毕业生727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930万人,在校生5958万人,毕业生207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729万人,在校生10712万人,毕业生1928万人。
从全国31个省份共抽取78所高院校21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道德类涉及道德品质或者关系的题目中,当提问:“你最看重人的哪3种品质或关系”,选择比例前五名的选项依次是“诚信”、“关爱”、“宽容”、“负责任”和“沟通”,选择比例依次为74.70%、65.40%、65.17%、49.49%、35.89%。前五名的选项均为积极道德意识;而当提问改为:“你觉得现在的人实际上哪3种品质或相互关系居多”,选择比例前五名的选项则依次为“相互利用”、“冷漠”、“不负责任”、“欺诈”、“关爱”,选择比例依次为62.49%、54.86%、43.52%、34.64%、29.19%,前五名的选项有4项是消极道德意识。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期许与现实道德有很大的落差,这并不影响大学生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爱护公共卫生上,选择“随手扔掉”的仅占3.5%;乘车时对老弱病残人士让座的态度上,自认会“主动让座”的达79.0%。调查主要从爱国与民族意识,文史哲常识和文化与生活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当问到“被误认是日本或者韩国人时”,高达92.0%的大学生认为会“声明是中国人”,只有2.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干脆回答是”,也只有5.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保持“沉默”。在爱国观念上,大学生对于我国在某些方面落后于其他国家,表示“立志为国争光”的占55.7%,表示“对社会风气不满”的占33.3%,而表示“无所谓”的占11.0%。理想信念是文化和生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国家多年培养教育的栋梁之才,理想是引领人生前进的重要航标,在树立人生理想问题上,选择“有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大学生占65.8%,选择“有理想,但觉得要实现很困难”的占30.6%,而选择“无所谓理想,每天能过得去就行”的占3.7%。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有明确的理想抱负,但仍有不少的大学生对于如何实现理想抱有消极的态度。问卷还进而考察大学生的信念观,信念是激发一个人奋发进取、实现理想的重要支撑力量。自认“总是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占40.4%,而自认“有时有信念支持”的大学生多达52.8%,大部分大学生在人生信念这个问题上还处于摇摆状态,既想努力向前,同时又有畏难情绪。
通过对心理期许道德状况和自认现实道德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A:大学生对优良的道德品质还是非常看重的 B: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道德品质做出消极的评价 C:大学生的道德期许与实际道德有落差,但不是极大 D:大学生看重优良的道德品质,但对实际存在的道德品质做出消极评价
只有当我能够做出其他选择时,我对我的行为才负有道德责任。因为一个人若无力避免某行为,就不应被认为对该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A:如果我对我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那么我做出的行为时可以选择的 B:只要我能够做出其他选择,我就对我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C:一个人如果能避免某种行为,那么,就应该认为他对该行为负有道德责任 D:一个人如果能做出行为选择,那么,某种行为就是他能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