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
A:一级标准; B:二级标准; C:三级标准; D:根据出水受纳水域功能要求而定。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站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
A:一级标准 B:二级标准 C:三级标准 D:根据出水受纳水域功能要求而定
为适应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和海洋功能区保护的要求,国家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划分为三级,对排入未设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
A:一级标准 B:三级标准 C:二级标准 D:按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一级标准或二级标准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吸引社会资金建设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做了详细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污水处理费不应低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的成本 B:社会资本不可以直接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C:明确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费的概念 D:各地可以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提出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A:尊重自然 B:统筹规划、配套建设 C:综合利用 D:保障安全
下列哪项不符合《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选址要求( )
A:在城市水系的下游,并符合城市供水和水源防护的要求 B: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C:与城市规划居住、公共设施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 D:具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
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包括( )等。
A:污水处理方案的选择 B:高程布置 C:污水水质研究 D:污水处理厂选址 E:平面布置
污水处理厂位置的选择,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同时应满足______。
A:在城镇水体的下游、夏季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 B:在城镇水体的下游、夏季最小频率风的下风侧 C:在城镇水体的上游、夏季最小频率风的上风侧 D:在城镇水体的上游、夏季最小频率风的下风侧
20世纪,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质性缺水成了世界共同面对的资源危机,生活、工业、农业污水是污水主要来源,污水处理顺理成章成为新兴朝阳产业。
污水生物处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污水处理在水质改善的同时,还要求所采用技术低能耗、少资源损耗,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工艺相结合的氮的完全自养转换方式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厌氧氨氧化菌就是这一途径的神奇承载者。
新闻报道中称厌氧氨氧化菌叫红菌,这是为什么呢? 厌氧氨氧化菌呈球形、卵形,直径约0.8—1.1μm,在自然界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很低,几乎检测不到其活性,当其在生物膜上有低活性的时候,污泥就不是通常的黑色了,呈现为灰色,驯化一段时间后,随着菌群数量的增加,污泥颜色转变为红棕色,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当其成为优势菌群时,成熟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呈现美丽的深红色,污泥颜色的变化也可用作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进程的指示。由于这_____的红色,污水处理厂的工人们就俗称其为红菌。
但这种神奇的细菌不容易控制,采用传统的系列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显微单细胞分离等微生物分离方法都以失败告终,1999年,荷兰科学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第一次得到了厌氧氨氧化菌,约200到800个细胞中只含有1个污染细胞。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全世界都还未获得厌氧氨氧化菌纯培养菌株。庆幸的是众多科学家协同攻关,在2006 年利用环境基因组学的方法完成了这一非纯培养菌株厌氧氨氧化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200多个基因参与其氨氮的短程转化代谢过程。
占细胞总体积的30% 以上的厌氧氨氧化体是厌氧氨氧化菌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细胞器,目前被假定为内共生起源的细胞能量产生体,这也是第一个从原核细胞中发现的独立产能细胞器,类似于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条件下,无需有机物参与,可以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氧化成氮气,较之传统硝化反硝化反应较繁琐的电子传递过程,大大降低了能耗,是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脱氮成本仅为传统的十分之一,无疑成为污水脱氮处理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方向。
关于污水处理的说法,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污水通过脱氮处理可以得到净化 B:水质性缺水催生了污水处理需求 C:污水要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才能得到净化 D:厌氧氨氧化菌技术是目前最经济的污水生物处理方式
20世纪,全球人口增两倍,人类用水则激增五倍,约12亿人用水短缺,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水质性缺水成了世界共同面对的资源危机,生活、工业、农业污水是污水主要来源,污水处理顺理成章成为新兴朝阳产业。污水生物处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污水处理在水质改善的同时,还要求所采用技术低能耗、少资源损耗,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工艺相结合的氮的完全自养转换方式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厌氧氨氧化菌就是这神奇途径的承载者
新闻报道中称厌氧氨氧化菌叫红菌,这是为什么呢? 厌氧氨氧化菌呈球形、卵形,直径约0.8-1.1μm,在自然界以及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 厌氧氨氧化菌丰度很低,几乎检测不到其活性,当其在生物膜上有低活性的时候,污泥就不是通常的黑色了,呈现为灰色,驯化一段时间后,随着菌数增加,污泥颜色转变为红棕色,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含有丰富的细胞色素, 当其成为优势菌群时,成熟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呈现美丽的深红色, 污泥颜色的变化也可用作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进程的指示。由于这与众不同的红色,污水处理厂的工人们就俗称其为红菌
红菌的发现之旅:用于污水处理的微生物一直存在于自然界,但进入污水领域大显神通则因为人类的认识有早晚,则入门有先后。比如20 亿年前就蓬勃存在的光合细菌,上世纪70 年代起就成功用于有机废水工艺。但是一样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其发现和应用就戏剧曲折多了。 1977 年,科学家推测自然界中可能存在化能自养微生物将NH4+ 氧化成N2 , 但一直没有实验证据支持,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荷兰代夫尔特一个酵母厂的污水脱氮流化床反应器中,一个奇怪的现象被发现了,反应器中NH4+ 消失的同时有N2 生成,可以判断这里面存在之前科学家推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科学家经过3年的重复,于1990年确证了这个代谢路径的存在,与硝化作用相比,厌氧氨氧化以亚硝酸盐取代氧,改变了末端电子受体;与反硝化作用相比,以氨取代有机物,改变了电子供体,化学反应式是这样的: NH4+ + NO2- →N2+ 2H2O,尽管厌氧氨氧化菌属于最古老的古生物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贡献了海洋中一半的氮气,应用到污水处理研发时,却因为条件苛刻、系统脆弱而推广速度缓慢,但这种神奇的细菌不容易控制,采用传统的系列稀释分离、平板划线分离、显微单细胞分离等微生物分离方法都以失败告终,1999 年,荷兰科学家利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第一次得到了厌氧氨氧化菌,约200到800个细胞中只含有1个污染细胞。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全世界都还未获得厌氧氨氧化菌纯培养菌株。庆幸的是众多科学家协同攻关,在2006 年利用环境基因组学的方法完成了这一非纯培养菌株厌氧氨氧化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发现200 多个基因参与其氨氮的短程转化代谢过程
占细胞总体积的30% 以上的厌氧氨氧化体是厌氧氨氧化菌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独特的细胞器,目前被假定为内共生起源的细胞能量产生体,这也是第一个从原核细胞中发现的独立产能细胞器,类似于真核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厌氧氨氧化菌在缺氧条件下,无需有机物参与,可以直接将氨氮和亚硝态氮氧化成氮气,较之传统硝化反硝化反应较繁琐的电子传递过程, 大大降低了能耗,是最经济的生物脱氮途径,脱氮成本仅为传统的十分之一,无疑成为污水脱氮处理的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方向
目前,在全球也仅10余座大型厌氧氨氧化废水处理厂。2002年,历经三年半的调试,荷兰鹿特丹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生产性质的,完全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反应器才最终达到稳定运行状态。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过程实质是其内微生物活化和增殖的过程,由于厌氧氨氧化菌11天才能完成一个倍增,污泥产率系数较低,活性又易受到氧的抑制,启动时间通常要半年。之前世界上已建立大型厌氧氨氧化废水处理工程10余座,荷兰、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士、英国都有,国内也有几家,历经7年化蛹成蝶的北京高碑店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厂算是国内目前比较大规模的
尽管厌氧氨氧化污水脱氮处理技术有卓越的优势,但作为生物处理,必然具有一般生物的局限性,比如抗冲击能力差,受环境影响大,对废水的有机物含量配比要求比较苛刻等。复合工程菌的开发与利用以及组合工艺的研究将成为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工艺未来的发展方向,细菌和微藻的协同作用也是一个热点
关于污水处理的说法,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A:污水通过脱氮处理可以得到净化 B:水质性缺水催生了污水处理需求 C:污水要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才能得到净化 D:厌氧氨氧化菌技术是目前最经济的污水生物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