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75岁,全口义齿初戴3周,诉咀嚼时义齿不稳,检查见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诊断为前伸不平衡。

造成该患者前牙早接触的原因是

A:切导斜度偏小 B:切导斜度偏大 C:髁导斜度等于髁道斜度 D:后牙牙尖高度偏大 E:定位平面斜度偏大 F:补偿曲线曲度偏大

患者,男性,75岁,全口义齿初戴3周,诉咀嚼时义齿不稳,检查见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诊断为前伸不平衡。

如在试戴时发现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时,为取得平衡,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大前牙覆 B:加大切导斜度 C:减小髁导斜度 D:增大髁导斜度 E:换牙尖斜度小的后牙 F:调整长轴使颈部向后倾斜 G:调整排列,使颊尖连成的曲线突度更明显

患者,男性,75岁,全口义齿初戴3周,诉咀嚼时义齿不稳,检查见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诊断为前伸不平衡。

如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发生在初戴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A:选磨上前牙舌面减小切道斜度 B:减小切导斜度 C:调换牙尖斜度大的后牙 D:调换牙尖斜度小的后牙 E:选磨近中颊尖的远中斜面 F:选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的近中斜面

患者女性,32岁,牙尖交错位时上下前牙中线不一致,观察下中线的偏移,其偏向磨牙关系是远中关系,对侧近中关系

关于正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指上下牙弓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交错的位置 B:又称正中关系 C:属牙对牙的关系 D:正中时,除下颌中切牙与上颌第三磨牙外,都保持1个牙齿与相对2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E:可使力分散,避免个别牙齿负担过重

患儿占某,男性,13岁,4个第一磨牙远中关系,前牙Ⅲ。深覆,Ⅱ。深覆盖,下切牙咬在上牙腭侧龈组织,上前牙有散在间隙,上颌A区侧切牙舌向错位,下颌闭合道接近正中合时后退。面中1/3轻度前突,面下1/3较短

根据错畸形的病因学分类,该患者为

A:牙型错 B:骨型错 C:功能型错 D:混合型错 E:以上都不是

某女性患者,35岁,牙尖交错位时上下前牙中线不一致,观察下中线的偏移,其偏向磨牙关系是远中关系,对侧近中关系

关于正中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是指上下牙弓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交错的位置 B:又称正中关系 C:属牙对牙的关系 D:正中时,除下颌中切牙与上颌第三磨牙外,都保持1个牙齿与相对2个牙齿的接触关系 E:可使力分散,避免个别牙齿负担过重

某男性患者,75岁,全口义齿初戴3周,诉咀嚼时义齿不稳,检查见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诊断为前伸不平衡。

如在试戴时发现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时,为取得平衡,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加大前牙覆 B:加大切导斜度 C:减小髁导斜度 D:增大髁导斜度 E:换牙尖斜度小的后牙 F:调整长轴使颈部向后倾斜 G:调整排列,使颊尖连成的曲线突度更明显

某男性患者,75岁,全口义齿初戴3周,诉咀嚼时义齿不稳,检查见前伸运动时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诊断为前伸不平衡。

如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发生在初戴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A:选磨上前牙舌面减小切道斜度 B:减小切导斜度 C:调换牙尖斜度大的后牙 D:调换牙尖斜度小的后牙 E:选磨近中颊尖的远中斜面 F:选磨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颊尖的近中斜面

某男性患者,12岁,4个第一磨牙远中关系,前牙Ⅲ。深覆,Ⅱ。深覆盖,下切牙咬在上牙腭侧龈组织,上前牙有散在间隙,上颌A区侧切牙舌向错位,下颌闭合道接近正中合时后退。面中1/3轻度前突,面下1/3较短

根据错畸形的病因学分类,此患者为

A:牙型错 B:骨型错 C:功能型错 D:混合型错 E:以上都不是

正中牙合位是指()

A:上、下牙列最广泛接触时下颌所处位置 B:无牙者相当于正中牙合时下颌所处位置 C:牙合力最强的功能位置 D:前伸牙合或侧向牙合后期下颌所处位置 E:以上都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