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66岁,缺失,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基牙为,舌侧牙槽嵴为垂直型。采用大连接杆连接,其中向中舌侧倾斜,其余基牙正常。

舌杆与模型的接触关系为

A:接触 B:离开模型0.1~0.3mm C:离开模型0.3~0.5mm D:离开模型0.5~1mm E:离开模型1~1.5mm

患者,女性,66岁,缺失,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基牙为,舌侧牙槽嵴为垂直型。采用大连接杆连接,其中向中舌侧倾斜,其余基牙正常。

舌杆与模型的接触关系为

A:接触 B:离开模型0.1~0.3mm C:离开模型0.3~0.5mm D:离开模型0.5~1mm E:离开模型1~1.5mm

患者,女性,66岁,缺失,进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基牙为,舌侧牙槽嵴为垂直型。采用大连接杆连接,其中向中舌侧倾斜,其余基牙正常。

舌杆与模型的接触关系为

A:接触 B:离开模型0.1~0.3mm C:离开模型0.3~0.5mm D:离开模型0.5~1mm E:离开模型1~1.5mm

患者缺失,无第三磨牙,上下颌均为游离端缺牙,下颌缺牙区的牙槽嵴吸收严重呈窄条状,拟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根据该患者下颌缺牙区的牙槽嵴情况排列人工牙,下列中不正确的是哪项

A:按常规选择人工牙 B:选择较小的人工牙 C:磨改人工牙的颊舌径宽度 D:磨改人工牙的金远中径长度 E:加深人工牙的面沟槽

患者女,58岁,缺失,余牙正常,均稳固,舌系带至牙龈距离为10mm,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设计铸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RPI卡环组。

基牙预备时应制备出

A:近远中支托窝,远中导平面 B:近中支托窝,舌侧导平面 C:远中支托窝,舌侧导平面 D:远中支托窝,远中导平面 E:近中支托窝,远中导平面

患者女,58岁,缺失,余牙正常,均稳固,舌系带至牙龈距离为10mm,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设计铸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RPI卡环组。

如用RPA卡环组代替RPI卡环组,则圆环形卡环臂的坚硬部分应位于基牙的

A:颊侧远中,观测线上缘 B:颊侧近中,观测线下方的非倒凹区 C:颊侧远中,观测线上方的非倒凹区 D:颊侧近中,观测线上方的非倒凹区 E:颊侧远中,观测线下方的倒凹区

患者女,58岁,缺失,余牙正常,均稳固,舌系带至牙龈距离为10mm,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设计铸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RPI卡环组。

基牙舌侧应用何形式与颊侧I1杆对抗

A:高基托 B:舌侧对抗卡环 C:近中支托小连接体 D:导平面 E:邻面板

患者女,58岁,缺失,余牙正常,均稳固,舌系带至牙龈距离为10mm,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设计铸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RPI卡环组。

如大连接体采用舌杆,间接固位体最好选

A:舌支托 B:切支托 C:前牙舌隆突上的连续杆 D:放置邻间沟 E:附加卡环

患者女,58岁,缺失,余牙正常,均稳固,舌系带至牙龈距离为10mm,下颌舌侧牙槽骨形态为垂直型,设计铸造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RPI卡环组。

以下关于此病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为防止该义齿受力下沉后舌杆压迫软组织,舌杆处应余留0.5mm的缓冲间隙 B:如缺牙区牙槽嵴状况较差而基牙条件较好,不宜使用近中支托设计 C:此设计使基托下组织受力均匀且方向接近垂直 D:近中支托小连接体可防止游离端义齿向远中移位 E:邻面板可防止食物嵌塞

患者缺失,无第三磨牙,上下颌均为游离端缺牙,下颌缺牙区的牙槽嵴吸收严重呈窄条状,拟行可摘局部义齿修复

根据该患者下颌缺牙区的牙槽嵴情况排列人工牙,以下中错误的是哪项

A:按常规选择人工牙 B:选择较小的人工牙 C:磨改人工牙的颊舌径宽度 D:磨改人工牙的金远中径长度 E:加深人工牙的面沟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