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为了合理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以下关于输液配伍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输液的pH值为4.0,室温低于20℃时,青霉素在4小时内稳定 B:苯唑西林钠与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 6小时内外观,pH值,紫外吸收峰及吸收度均发生了变化,不宜配伍使用 C:氨苄西林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0℃时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7小时;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有效期可达6.5小时 D:阿莫西林钠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 6小时内可以配伍使用 E:哌拉西林钠与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24小时内稳定,可以联用

患者,男性,55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8年,右眼加重2周。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眼视力缓慢下降,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双眼玻璃体积血",以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视力一直较为稳定,2周前自觉右眼视力突然明显下降,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Vod 0.02,Vos O.6,矫正视力无提高。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无特殊。散瞳查眼底:右眼眼底窥不清;左眼见玻璃体混浊(++~+++),下方混浊为主,不完全后脱离,直接检眼镜下左眼眼底较模糊,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C/D=0.3,血管走行较为迂曲,A/V=2/3,黄斑区色素稍紊乱,后极部视网膜平伏,表面可见增殖膜,散在出血点及棉绒斑,左眼FFA示视网膜中周部大量微血管瘤,较多无灌注区及少量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区弥漫性水肿。

右眼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合并视网膜脱离,此时右眼的手术指征是

A:玻璃体积血经保守治疗6~8周后未吸收 B:右眼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合并视网膜脱离声像 C:右眼晶状体中度混浊 D:右眼出现继发性青光眼合并虹膜新生血管 E:右眼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合并机化膜声像

为了合理进行剂型设计,提高制剂质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必须重视、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以下关于输液配伍稳定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当输液的pH值为4.0,室温低于20℃时,青霉素在4小时内稳定 B:苯唑西林钠与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 6小时内外观、pH值、紫外吸收峰及吸收度均发生了变化,不宜配伍使用 C:氨苄西林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0℃时使用时间不宜超过3.7小时;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有效期可达6.5小时 D:阿莫西林钠与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25℃ 6小时内可以配伍使用 E:哌拉西林钠与5%、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在24小时内稳定,可以联用

某男,33岁,右眼被钝器击伤1小时。检查;右眼视力:20cm指数,结膜下出血,角膜有一5mm伤口达角膜缘,虹膜嵌顿,玻璃体积血,眼底看不清。

玻璃体积血的处理正确的是

A:缝合伤口后随机进行玻璃体切除术 B:伤后1~2周再行玻璃体切除术 C:伤后3~4周再行玻璃体切除术 D:伤后4~6周再行玻璃体切除术 E:伤后2~3个月再行玻璃体切除术

某男性患者,56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8年,右眼加重2周。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双眼视力缓慢下降,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双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双眼玻璃体积血",以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视力一直较为稳定,2周前自觉右眼视力突然明显下降,来我院就诊。眼部检查:Vod 0.02,Vos O.6,矫正视力无提高。双眼眼压正常,双眼前节无特殊。散瞳查眼底:右眼眼底窥不清;左眼见玻璃体混浊(++~+++),下方混浊为主,不完全后脱离,直接检眼镜下左眼眼底较模糊,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C/D=0.3,血管走行较为迂曲,A/V=2/3,黄斑区色素稍紊乱,后极部视网膜平伏,表面可见增殖膜,散在出血点及棉绒斑,左眼FFA示视网膜中周部大量微血管瘤、较多无灌注区及少量新生血管形成,黄斑区弥漫性水肿。

右眼B超提示玻璃体混浊合并视网膜脱离,此时右眼的手术指征是

A:玻璃体积血经保守治疗6~8周后未吸收 B:右眼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合并视网膜脱离声像 C:右眼晶状体中度混浊 D:右眼出现继发性青光眼合并虹膜新生血管 E:右眼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合并机化膜声像

从卧位到立位时,人体会发生血流的变化而血压保持相对稳定。

此时,维持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A:静脉回流增加 B:心率减慢 C:心肌收缩力降低 D:化学感受性反射加强 E:降压反射减弱

骨料因干湿或冻融交替等作用不致引起体积变化而导致混凝土破坏的性质,称为骨料的()。

A:强度稳定性 B:湿度稳定性 C:含水稳定性 D:体积稳定性

任意温度下的体积叫()。

A:体积 B:非标准体积 C:任意体积 D:修正体积

耐火材料在高温状态下的外形体积保持稳定的性能称为()。

A:高温体积稳定性 B:热膨胀性 C:耐火度 D:原料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