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A: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 B: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接力传承 D:直接推动中国农耕文明走向辉煌

中华文明是()共同缔造的。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个时期。

A:四 B:五 C:六 D:七

秦、汉魏六朝是中华文明发展的()。

A:萌芽期 B:形成期 C:成熟期 D:转型期

从文明的发展水平看,西方文明低于中华文明的时期是()。

A:米诺斯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迈锡尼文明 D:代西方文明

周朝是中华文明第一个文明总结时代。

为中华文明的复兴的事业“先立乎其大者”,最重要的是形成()。

A:社会文明 B:顶层设计 C:精神家园 D:核心价值观

以往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所以当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重见天日的时候,其内涵之丰富,发展水平之高,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它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相反,它是多元化一体的,辽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根据文义,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看法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是在黄河、长江流域 B:重见天日的红山文化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一元的 C:文章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尽管不止一处,但共同构成中华文明 D:文章认为,中华文明就是起源于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

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低级的“术”,所以,它们往往被忽略。遗憾的是,时下的儒家研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文化研究缺少经济成因分析 B:传统中国学术历来看轻经济学科的价值 C:“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的想法轻率荒谬 D:当代儒家研究学者依然没有走出轻“术”的窠臼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