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支原体最特异敏感的试验是
A:血凝试验 B:ELISA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免疫荧光试验 E:生长抑制试验(GIT)
由于细菌对某些药物天然耐药或存在生理屏障等原因,故有些细菌对某些药物无须进行药敏试验,或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所检测的药物有所不同。
关于肠杆菌科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药物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株,只常规试验并报告氨苄西林,喹诺酮和TMP/SMZ B:沙门菌属的肠道外感染分离株,需测试并报告氯霉素和一种三代头孢菌素 C:对CSF 分离株,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将取代头孢噻吩和头孢唑啉被试验和报告 D: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需常规筛选zongBL E:变形杆菌可迁徙到某些抗菌药物抑菌环内生长,因此变形杆菌抑菌环内由于迁徙出现的淡淡云雾样生长可忽略不计
患者男性,47岁,药物中毒抢救,试验发现当碱化尿液时,能加快此药物的排泄,酸化尿液时则相反。
该药物排泄现象的机制是
A: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重吸收少 B: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重吸收多 C: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重吸收少 D:弱碱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大,重吸收多 E: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中解离度小,重吸收少
某女性患者,65岁,因自觉食欲明显增加半年前来就诊。自觉"长胖很多"。经有关检查示:G肽释放试验结果为空腹580pmol/L,1小时1120pmol/L,2小时1650pmol/L,3小时866pmol/L;糖化血红蛋白11%;24小时尿C-肽为18.4μg%,24小时尿蛋白118mg。体型较肥胖。
对以下药物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 B: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 C: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等会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 D:双胍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等途径改善糖代谢 E:双胍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对正常人也有降糖作用 F: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餐前血糖 G: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餐后血糖 H: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为胰岛素增敏剂。
由于细菌对某些药物天然耐药或存在生理屏障等原因,故有些细菌对某些药物无须进行药敏试验,或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所检测的药物有所不同。
关于肠杆菌科药物敏感性试验的药物选择,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粪便中分离的沙门菌和志贺菌株,只常规试验并报告氨苄西林、喹诺酮和TMP/SMZ B:沙门菌属的肠道外感染分离株,需测试并报告氯霉素和一种三代头孢菌素 C:对CSF 分离株,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将取代头孢噻吩和头孢唑啉被试验和报告 D: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需常规筛选ESBL E:变形杆菌可迁徙到某些抗菌药物抑菌环内生长,因此变形杆菌抑菌环内由于迁徙出现的淡淡云雾样生长可忽略不计
某女性患者,66岁。因自觉食欲明显增加半年前来就诊。自觉"长胖很多"。经有关检查示:G肽释放试验结果为空腹580pmol/L,1小时1120pmol/L,2小时1650pmol/L,3小时866pmol/L;糖化血红蛋白11%;24小时尿C-肽为18.4μg%,24小时尿蛋白118mg。体型较肥胖。
对以下药物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 B:磺脲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 C:噻嗪类利尿剂、钙拮抗剂等会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 D:双胍类药物主要是通过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等途径改善糖代谢 E:双胍类药物与磺脲类药物合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对正常人也有降糖作用 F: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餐前血糖 G: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餐后血糖 H:噻唑烷二酮类可增强胰岛素在外周组织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为胰岛素增敏剂。
鉴定支原体最特异敏感的试验是
A:生长抑制试验(GIT) B:ELISA试验 C:补体结合试验 D:免疫荧光试验 E:m凝试验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I”表示()
A:敏感 B:中度敏感 C:耐药 D:中介 E:中度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