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D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 mm E:培养温度均为(35+_2)℃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D试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 mm E:培养温度均为(35±2)℃
下列哪种细菌引起的感染用大环内酯类加利福平治疗,效果最佳()
A:肺炎链球菌 B:军团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脆弱类杆菌 E:巴斯德菌
大环内酯类
我国首先研究开发的新型大环内酯类广谱驱虫药物是()。
A:拜耳9015 B:阿维菌素 C:氯硝柳胺 D:磺胺类 E:硝氯酚
大环内酯类
A:繁殖期杀菌剂 B:静止期杀菌剂 C:快效抑菌剂 D:慢效抑菌剂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共同特点为()。
A:低浓度时为抑菌剂 B:易通过血脑屏障 C:高浓度时为杀菌剂 D:第二、三代大环内酯类对酸的稳定性较高,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 E:大部分以原形从尿中排泄,无肝肠循环
关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叙述错误的是()
A: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显弱碱性抗生素,其分子结构特征为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十四元或十六元大环 B:主要有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 C:通过内酯环上羟基与去氧氨基糖或6-去氧糖缩合成碱性苷 D:阿奇霉素由于其碱性增大,具有独特的药动学性质,吸收后可被转运到感染部位,达到很高的组织浓度,一般可比细胞外浓度高300倍 E:罗红霉素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口服吸收迅速,具有最佳的治疗指数,副作用小,抗菌作用比红霉素强6倍,在组织中分布广,特别在肺组织中的浓度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