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患者一直坚持工作。
对患者现有症状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A:有轻躁狂发作和中度抑郁发作 B:有躁狂发作和轻性抑郁发作 C:有躁狂发作和中度抑郁发作 D:只有轻躁狂发作,无轻性抑郁或中度抑郁发作 E:有轻躁狂发作和轻性抑郁发作
二十岁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患者一直坚持工作。
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心境恶劣 B:环性心境障碍 C: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D: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E:双相情感障碍混合性发作
二十岁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患者一直坚持工作。
该患者最合适的治疗
A:心境稳定剂 B:心理治疗 C:心境稳定剂和心理治疗 D:心境稳定剂和新型抗精神病药 E: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
患者,女性,21岁,双眼视力逐渐下降2年,左眼明显加重半年,无眼红,痛及外伤史。查体,身高1.7米,四肢修长,指(趾)呈蜘蛛指(趾)样改变。右眼视力0.3,针孔0.8,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虹膜震颤,瞳孔3mmx3mm,晶状体透明。左眼视力0.1,针孔无提高,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虹膜震颤,瞳孔3mmx3mm,晶状体透明,于瞳孔区中央见其鼻侧的赤道部。
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不恰当的是
A:检查患者眼压 B:排除心血管疾患 C:检查眼底排除视网膜脱离 D:右眼行晶状体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E:左眼行晶状体摘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某女性患者,21岁,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对患者现有症状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A:有轻躁狂发作和中度抑郁发作 B:有躁狂发作和轻性抑郁发作 C:有躁狂发作和中度抑郁发作 D:只有轻躁狂发作,无轻性抑郁或中度抑郁发作 E:有轻躁狂发作和轻性抑郁发作
某女性患者,21岁,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心境恶劣 B:环性心境障碍 C: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 D: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E:双相情感障碍混合性发作
某女性患者,21岁,反复出现情绪不稳定2年半。患者在2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情绪不稳定,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下降,话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悲观,失眠,不愿与人交往,有一段时间自觉精力增加,活动增多,自我感觉很好,思维灵敏,比平时更善言辞,与别人相处时更合群,过分乐观,睡眠需要减少,上述情况反复出现,心境完全正常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该患者最合适的治疗
A:心境稳定剂 B:心理治疗 C:心境稳定剂和心理治疗 D:心境稳定剂和新型抗精神病药 E: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
某男性患者,31岁,反复发作性喘息6年,再发3天来诊,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4次/分,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哮鸣音。心率110次/分,律齐,无杂音。
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教育患者需掌握
A: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医 B:正确使用气雾剂的方法 C:哮喘患者不发作可不用药 D:糖皮质激素可根治哮喘 E:哮喘患者可长期使用β
受体激动剂 F: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
在幼儿自信心调查表中,选项A表示该幼儿( )
A:自信心差 B:表示自信心一般 C:自信心强 D:要根据而定
对于领导者而言,对那些缺乏自信心人的自信心培养,以下表述有误的是()。
A:正确评价缺乏自信心人的实际能力,安排他去做适当的甚至稍微超出能力的工作。 B:鼓励对自己能力有怀疑的人通过更多的实践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C:对缺乏自信心的人不断地给予表扬与称赞,让缺乏自信心的人,建立自信心。 D:鼓励自信心较低的人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利用想象力提升自信,逐步建立真实可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