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0岁,胃大部切除术后。术后第1天晚间患者主诉伤口疼痛,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遵医嘱肌内注射哌替啶75 mg,注射后30 min疼痛评分1分,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肌内注射哌替啶12 h后患者又主诉伤口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但患者害怕使用镇痛药成瘾而拒绝用药,这种行为属于
A:疼痛治疗的非主动性 B:疼痛反应的差异性 C:疼痛知识的局限性 D:疼痛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E:疼痛评估的偏差性
女性,17岁,咽痛,高热,肌肉酸痛,乏力1天,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以下有关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制,哪项不正确
A: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由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 B:病毒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DNA C:糖蛋白受体暴露,血凝素与受体结合,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细胞内 D:流感病毒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黏蛋白水解 E:复制的子代病毒通过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以出芽形式排出上皮细胞,由此扩散感染,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女性,17岁,咽痛,高热,肌肉酸痛,乏力1天,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以下实验室检查中,不支持流行性感冒诊断的是
A:口腔含漱液分离出病毒 B:鼻咽分泌物分离出流感病毒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D: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E: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某男性患者,60岁,胃大部切除术后。术后第1天晚间患者主诉伤口疼痛,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遵医嘱肌内注射哌替啶75 mg,注射后30 min疼痛评分1分,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肌内注射哌替啶12 h后患者又主诉伤口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但患者害怕使用镇痛药成瘾而拒绝用药,这种行为属于
A:疼痛治疗的非主动性 B:疼痛反应的差异性 C:疼痛知识的局限性 D:疼痛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E:疼痛评估的偏差性
某女性患者,17岁,咽痛,高热,肌肉酸痛,乏力1天,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以下有关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制,哪项不正确
A: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由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 B:病毒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DNA C:糖蛋白受体暴露,血凝素与受体结合,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细胞内 D:流感病毒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黏蛋白水解 E:复制的子代病毒通过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以出芽形式排出上皮细胞,由此扩散感染,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某女性患者,17岁,咽痛,高热,肌肉酸痛,乏力1天,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以下实验室检查中,不支持流行性感冒诊断的是
A:口腔含漱液分离出病毒 B:鼻咽分泌物分离出流感病毒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D:血白细胞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 E:恢复期血清中抗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某女性患者,17岁,咽痛,高热,肌肉酸痛,乏力1天,诊断为流行性感冒。
以下有关流行性感冒的发病机制,哪项错误
A: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由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 B:病毒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DNA C:糖蛋白受体暴露,血凝素与受体结合,吸附于纤毛上皮细胞上,继而穿入细胞内 D:流感病毒被吸入呼吸道后,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使黏蛋白水解 E:复制的子代病毒通过神经氨酸酶的作用以出芽形式排出上皮细胞,由此扩散感染,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某女,42岁,腰背部疼痛10年,加重3个月,否认外伤史,腰背部酸胀痛,运动无明显受限,晨起疼痛显著,活动后好转,劳累后加重,口服布洛芬有时有效。查体腰背部无畸形,脊柱叩击痛阴性。棘间及椎旁两侧肌肉压痛阳性,左侧显著,肌肉成条索状变硬,左肩胛下角区亦有肌紧张,压痛阳性,双下肢无异常。
肌筋膜痛综合征(MPS)与纤维肌痛(FMS)的鉴别诊断以下哪些论述不正确
A:男女比例不同MPS为1:1,FMS为1:4~9 B:MPS为广泛疼痛和深在压痛,FMS为局部疼痛和浅压痛 C:MPS感觉肌肉发软,FMS感觉肌肉紧张 D:MPS关节运动范围受限,FMS为高运动性 E:MPS的激痛点(TrP)注射反应缓慢且软弱,FMS的TrP注射反应迅速且较强 F:当激痛点(TrP)变成慢性疼痛综合征时,MPS与FMS的鉴别便十分容易
某男性患者,61岁,胃大部切除术后。术后第1天晚间患者主诉伤口疼痛,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遵医嘱肌内注射哌替啶75 mg,注射后30 min疼痛评分1分,睡眠基本不受干扰。
肌内注射哌替啶12 h后患者又主诉伤口疼痛,评分6分(长海痛尺),但患者害怕使用镇痛药成瘾而拒绝用药,这种行为属于
A:疼痛治疗的非主动性 B:疼痛反应的差异性 C:疼痛知识的局限性 D:疼痛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E:疼痛评估的偏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