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6岁,因急性肠穿孔并发腹膜炎行急 诊手术,术后8 h出现气急和低氧血症,16 h后 明显加重,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后动脉血气为pH 7.48,PaO
55 mmHg,PaCO
30 mmHg,诊断为ARDS,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选择SIMV+PSV模式,通气参数为 流量触发3 L/min,FiO
80%,PEEP 10 cmH
O ,VT 420 ml,Ti 1.2 s,RR 20次/min,PS 20 cmH
O。通气30 min后气急仍明显,频繁 人机对抗。
经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用PSV+PEEP通气 时,撤机指征包括(提示 肠穿孔和急症手术后 。)
A:体温正常 B:白蛋白22 g/L C:PEEP 3 cmH
O D:FiO
30% E:血红蛋白 11 g/L F:心率 88次/min
患者男,56岁,因急性肠穿孔并发腹膜炎行急诊手术,术后8 h出现气急和低氧血症,16 h后明显加重,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后动脉血气为pH 7.48,PaO
55 mmHg,PaCO
30 mmHg,诊断为ARDS,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选择SIMV+PSV模式,通气参数为 流量触发3 L/min,FiO
80%,PEEP 10 cmH
O,VT 420 ml,Ti 1.2 s,RR 20次/min,PS 20 cmH
O。通气30 min后气急仍明显,频繁人机对抗。
经治疗后病情明显改善,用PSV+PEEP通气时,撤机指征包括(提示 肠穿孔和急症手术后。)
A:体温正常 B:白蛋白22 g/L C:PEEP 3 cmH
O D:FiO
30% E:血红蛋白 11 g/L F:心率 88次/min
男性,16岁。2周来尿少,全身水肿明显,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尿沉渣镜检有红细胞3~5/HP,有透明管型和偶见颗粒管型,血红蛋白正常,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10mmol/L
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是
A:尿少,水肿明显 B:尿蛋白定量8g/d C:血浆白蛋白18g/L D: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增高 E: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题:
某油料储运基地的储罐区内,设有1#和2#地上式立式固定顶重油储罐,3#、4#和5#内浮顶汽油储罐,其总平面布局及周边建(构)筑物等相关信息如图1—16—1所示。该储罐区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配置了消防设施及器材。
防火堤内的储罐布置不宜超过2排,单罐容量小于或等于1000m3且闪点大于120℃的液体储罐不宜超过( )排。
A:2 B:3 C:4 D:5
某女性患者,65岁,
缺失,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设计
做基牙,腭杆连接,卡环和腭杆采用金合金分别铸造,用焊料焊接法将卡环和腭杆焊接成整体
将腭杆和卡环放在模型上调整好接触关系后用包埋料包埋固定,正确的包埋方法是
A:将腭杆和卡环全部包埋起来,只暴露焊接点 B:将腭杆包埋起来,卡环不包埋 C:将卡环全部包埋起来,腭杆不包埋 D:腭杆和卡环都包埋很少 E:腭杆少包埋固定即可,卡环要多包埋
某男性患者,16岁,2周来尿少,全身水肿明显,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尿沉渣镜检有红细胞3~5/HP,有透明管型和偶见颗粒管型,血红蛋白正常,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10mmol/L
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是
A:尿少、水肿明显 B:尿蛋白定量8g/d C:血浆白蛋白18g/L D: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增高 E: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
某男,16岁,2周来尿少,全身水肿明显。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尿沉渣镜检有红细胞3~5个/HP,有透明管型和偶见颗粒管型。血红蛋白正常。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10mmol/L
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为
A:尿少、水肿明显 B:尿蛋白定量6g/d C:血浆白蛋白15g/L D:血肌酐正常,血尿素氮增高 E:尿蛋白定量8g/d,血浆白蛋白18g/L
3岁男童,因后腹膜肿物进行手术,术中取组织8cm×8cm×5cm,镜下无明显的组织学结构,细胞弥漫排列,细胞较小,大小一致,核深染,可见坏死和较多的病理分裂象。
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该提出的免疫组化项目包括
A:CK和EMA B:Vimentin和Desmin C:LCA D:NSE和CgA E:以上全选
某男性患者,25岁,鼻衄6天,发热、咳嗽、胸痛3天来院就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0g/L,红细胞:1.6×10
/L,白细胞:8×10
/L分类计数发现原始和早幼粒细胞。
什么是急性白血病的化疗诱导缓解阶段的治疗目的? 提示: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涂片可见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超过30%。
A: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 B:大量杀灭白细胞 C:升高血红蛋白 D:恢复机体正常造血 E:使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F: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恢复正常
1,3,4,8,16,( )
A:26 B:24 C:32 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