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12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底层双肢墙如图10-18所示。该建筑物建于8度抗震设防区,抗震等级为二级。结构总高40.8m,底层层高4.5m,其他各层层高均为3.3m,门洞尺寸为1520mmx2400mm,采用C30混凝土,墙肢1正向地震作用的组合值为:M=200kN·m,V=350kN,N=2200kN(压力)。受力纵向钢筋,竖向及水平向分布筋均采用HRB335(
),箍筋采用HPB300(φ)。各墙肢轴压比均大于0.4。 
假定墙肢1,2之间的连梁截面尺寸为200mmx600mm,剪力设计值V
=300kN,连梁箍筋采用HPB300级钢筋(
=270N/mm
),a
=40mm,试问,为满足连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要求的下述几种意见,其中哪种正确?
A:加大连梁截面高度,才能满足抗剪要求 B:配双肢箍φ10@100,满足抗剪要求 C:配双肢箍φ12@100,满足抗剪要求 D:对连梁进行两次塑性调幅;内力计算前对刚度乘以折减系数0.6;内力计算后对剪力再一次折减,再乘以调幅系数0.6,调幅后满足抗剪要求
某15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8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2类场地,建筑物平,立面如图16-20所示,非承重墙采用非黏土类砖墙。 
对该建筑物进行水平地震作用分析时,采用SATWE电算程序,需输入的3个计算参数分别为:连梁刚度折减系数s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梁端负弯矩调整系数s
,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s
。试问,下列各组参数中,其中何项相对准确?
A:s
=0.45;s
=0.8;s
=0.7 B:s
=0.55;s
=0.7;s
=0.7 C:s
=0.65;s
=0.9;s
=0.9 D:s
=0.50;s
=0.8;s
=0.7
某15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8度,丙类建筑,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I2类场地,建筑物平,立面如图16-20所示,非承重墙采用非黏土类砖墙。 
由于结构布置不同,形成四个不同的结构抗震方案。水平地震作用分析时,四种方案中与限制结构扭转效应有关的主要数据见表16-3所示。其中,T
为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为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周期,u
为最不利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u
为相应于u
的楼层水平位移平均值。试问,在抗震设计中,如果仅从限制结构的扭转效应方面考虑,下列哪一种方案对抗震最为有利?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地震荷载的大小与建筑物所在地区的( )地震烈度有关。
A:地震动土压力 B:地震惯性力 C:地震烈度 D:地震震级
算沿建筑物高度作用于质点i的水平向地震惯性力,()。
A:对不同的水工建筑物,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形式,各系数的取值也不同 B:对不同的水工建筑物,有统一的计算公式形式,但各系数的含义不同 C:对不同的水工建筑物,有不同的计算公式形式 D:对不同的水工建筑物,有统一的计算公式形式,但动态分布系数的取值不同
提高胎儿对缺氧的抵抗力可给予
A:每天口服苯巴比妥5mc/ks,预防抗生素 B:25%葡萄糖10ml加维生素C1000mg,每日静推1次,提高胎儿抵抗力 C:25%硫酸镁10ml肌注 D:10%葡萄糖酸钙l0ml静推 E:5%碳酸氢钠溶液100ml静注
加强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抵抗地震力的构造措施有()。
A:提高砌体材料的强度 B:增大楼面结构厚度 C: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D: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 E: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并与构造柱连接起来
地震荷载的大小与建筑物所在地区的( )地震烈度有关。
A:地震动土压力 B:地震惯性力 C:地震烈度 D:地震震级
一般情况下,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需要考虑()地震作用。()
A:地震破浪压力 B: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动水压力 C:地震动土压力 D:建筑物自重及其上荷重所产生的地震惯性力
一般情况下,水工建筑物抗震计算可不考虑()地震作用。
A:地震破浪压力 B:水平向地震作用的动水压力 C:地震动土压力 D:建筑物自重及其上荷重所产生的地震惯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