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1题为套题: 投保人/被保险人:张某,女性,44岁,花卉商 投保险种:个人住院定额医疗保险 保单生效日:2006年9月17日 投保/核保信息:投保时健康告知无异常。根据公司要求于2006年9月19日在保险公司定点体检医院体检(某市人民医院),体检项目为“普检、心电图、尿常规”,体检结果为“正常”,核保结论为标准体承保。 2006年12月10日,张某因“劳累后气喘、头晕一周,加重三天”在某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确诊为“高血压2级”。经对症处理后于2006年12月24日好转出院。2006年12月28日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接案后进行了调查,发现张某患“高血压”多年,据此保险公司以故意不如实告知,拒付张某保险金。张某对此决定不服,向保险公司提起申述,认为:虽然她在投保时未向保险公司告知上述病史,但公司在投保时也对她做了体检,体检时未查出高血压,并以标准体承保,公司应承担过错责任,不得再以告知不实为理由拒付本次住院的保险金。 在商业健康保险合同中,投保人必须先履行约定的义务后才能获取相应的权利。除了上述案例提到的如实告知义务之外,投保人还应履行的主要义务包括( )。 ①缴纳保险费义务 ②施救保护义务 ③及时通知义务 ④提供有关证明和资料的义务 ⑤协助追偿义务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

第19-21题为套题: 投保人/被保险人:张某,女性,44岁,花卉商 投保险种:个人住院定额医疗保险 保单生效日:2006年9月17日 投保/核保信息:投保时健康告知无异常。根据公司要求于2006年9月19日在保险公司定点体检医院体检(某市人民医院),体检项目为“普检、心电图、尿常规”,体检结果为“正常”,核保结论为标准体承保。 2006年12月10日,张某因“劳累后气喘、头晕一周,加重三天”在某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确诊为“高血压2级”。经对症处理后于2006年12月24日好转出院。2006年12月28日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接案后进行了调查,发现张某患“高血压”多年,据此保险公司以故意不如实告知,拒付张某保险金。张某对此决定不服,向保险公司提起申述,认为:虽然她在投保时未向保险公司告知上述病史,但公司在投保时也对她做了体检,体检时未查出高血压,并以标准体承保,公司应承担过错责任,不得再以告知不实为理由拒付本次住院的保险金。 在商业健康保险合同中,为了避免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投保人投保健康保险时,保险人往往会就被保险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必须如实告知,如果投保人故意不履行这项义务,保险人( )。

A:无权解除保险合同但只是部分承担保险金给付责任 B:无权解除保险合同但不承担保险金给付责任 C: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承担保险金给付责任,同时不退还保险费 D: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并不承担保险金给付责任,但要退还保险费

第19-21题为套题: 投保人/被保险人:张某,女性,44岁,花卉商 投保险种:个人住院定额医疗保险 保单生效日:2006年9月17日 投保/核保信息:投保时健康告知无异常。根据公司要求于2006年9月19日在保险公司定点体检医院体检(某市人民医院),体检项目为“普检、心电图、尿常规”,体检结果为“正常”,核保结论为标准体承保。 2006年12月10日,张某因“劳累后气喘、头晕一周,加重三天”在某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期间确诊为“高血压2级”。经对症处理后于2006年12月24日好转出院。2006年12月28日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接案后进行了调查,发现张某患“高血压”多年,据此保险公司以故意不如实告知,拒付张某保险金。张某对此决定不服,向保险公司提起申述,认为:虽然她在投保时未向保险公司告知上述病史,但公司在投保时也对她做了体检,体检时未查出高血压,并以标准体承保,公司应承担过错责任,不得再以告知不实为理由拒付本次住院的保险金。 结合上述案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保险公司的体检行为不能免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故保险公司拒付有理 B:保险公司的体检行为可以部分免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由保险公司承担主要责任,必须支付大部分保险金 C:保险公司的体检行为可以部分免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但由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承担主要责任,保险公司只需支付小部分保险金 D:保险公司的体检行为可以完全免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由保险公司承担全部责任,必须支付全部保险金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边柱的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两桩承__立基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Fk=5800kN,水平力Hk=200kN,力矩Mk=350kN·m,基础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kN/m3,承台及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钻孔灌注桩直径800mm,承台厚度1600mm,h0取1500mm。基础剖面及土层条件见图19-21(Z)。提示:1.本题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作答。2.C35混凝土,ft=1.57N/mm2。   试问,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3000 B:3500 C:6000 D:7000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边柱的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两桩承__立基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Fk=5800kN,水平力Hk=200kN,力矩Mk=350kN·m,基础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kN/m3,承台及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钻孔灌注桩直径800mm,承台厚度1600mm,h0取1500mm。基础剖面及土层条件见图19-21(Z)。提示:1.本题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作答。2.C35混凝土,ft=1.57N/mm2。 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由永久荷载控制。试问,承台正截面最大弯矩设计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A:2550 B:2700 C:3450 D:3650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边柱的截面尺寸为800mm×800mm,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两桩承__立基础。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Fk=5800kN,水平力Hk=200kN,力矩Mk=350kN·m,基础及其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取20kN/m3,承台及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5。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钻孔灌注桩直径800mm,承台厚度1600mm,h0取1500mm。基础剖面及土层条件见图19-21(Z)。提示:1.本题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作答。2.C35混凝土,ft=1.57N/mm2。 试问,地表下5.5m深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作答。

A:5 B:7 C:10 D:14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①尊师重道,谨记梁思成老师的教诲,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业;②身体力行,有实践精神;多次实地探访长城;③独立思考,敢于__权威,基于事实得出不同结论;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新的不同于其他专家的意见;④胸怀大志,不畏艰难;60年不断探索长城遗址,挖掘事实真相;⑤善于学习基本技能理论,认真严谨。对后来者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

过程:①几十年前,亲自去实地考察;②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③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 结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 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 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是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 主持人: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 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 主持人:201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念念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年龄做这样的事? 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地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的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 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 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很难爬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没命了。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昌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 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可以引用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的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 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 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课时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 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 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叫它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 (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

①尊师重道,谨记梁思成老师的教诲,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业;②身体力行,有实践精神;多次实地探访长城;③独立思考,敢于__权威,基于事实得出不同结论;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新的不同于其他专家的意见;④胸怀大志,不畏艰难;60年不断探索长城遗址,挖掘事实真相;⑤善于学习基本技能理论,认真严谨。对后来者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