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型包埋完成后,铸圈在室温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便可对铸圈进行烘烤,焙烧和铸造。
如是高熔合金的铸造,对于铸造时机的描述,下述正确的是
A:烤箱内温度达到700℃左右,即开始进行铸造 B:烤箱内温度达到700℃左右,维持约30min,开始铸造 C:烤箱内温度达到900℃左右,开始铸造 D:烤箱内温度达到900℃左右,维持约30min,开始铸造 E:烤箱内温度达到1200℃时,维持约30min,开始铸造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 B: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 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D: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开创我国古代黄金与铜钱并列的复本位货币制度的货币是:()
A:秦半两 B:五铢钱 C:开元通宝 D:交子
明朝币制改革,推行大明宝钞的措施有()
A:停止铸钱,严禁铜钱流通 B:禁用金银 C:金银与纸币可同时流通,按比例兑换 D:实行户口食盐法 E:增税和增加新税一律用钞交纳
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
A:一枚铜钱 B:十枚铜钱 C:百枚铜钱 D:千枚铜钱
本部分包括理解与表达两方面的内容。请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喜爱而成为装饰品。《说文》:“婴,颈饰也。”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
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她们之手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是很自然的事。因此,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
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的记载。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然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出现的有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璞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
A: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 B:各种材料的仿制贝应运而生并大量出现,弥补了天然贝数量的不足 C:“鬼脸钱”和“蚁鼻钱”在楚国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的滥觞 D: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铜贝的出现为后世的金属铸币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