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其机制为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胞内的Na+更多地通过Na与Ca交换转运,使胞内Ca浓度升高,Ca触发的兴奋-收缩耦联增强,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血量,降低窦性节律,减慢房室传导等作用。但地高辛也会产生毒性反应,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并可因此致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其治疗作用及毒性反应均呈血药浓度依赖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地高辛的药理学知识。

成人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血清浓度为

A:0.8~2.0 ng/ml B:0.2~0.8 ng/ml C:0.4~1.2 ng/ml D:1.8~2.6 ng/ml E:0.5~2.5 ng/ml F:1.5~3.0 ng/ml

地高辛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其机制为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胞内的Na+更多地通过Na与Ca交换转运,使胞内Ca浓度升高,Ca触发的兴奋-收缩耦联增强,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血量,降低窦性节律,减慢房室传导等作用。但地高辛也会产生毒性反应,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并可因此致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其治疗作用及毒性反应均呈血药浓度依赖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地高辛的药理学知识。

口服地高辛,胃肠道主要的吸收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被动扩散 C:滤过 D:易化扩散 E:胞饮 F:主动吸收

地高辛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其机制为抑制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胞内的Na+更多地通过Na与Ca交换转运,使胞内Ca浓度升高,Ca触发的兴奋-收缩耦联增强,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加心排血量,降低窦性节律,减慢房室传导等作用。但地高辛也会产生毒性反应,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并可因此致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症状。其治疗作用及毒性反应均呈血药浓度依赖性。因此需要充分了解地高辛的药理学知识。

地高辛的房室模型为

A:单室模型 B:二室模型 C:多室模型 D:血液中 E:肾,心,肝等脏器中 F:在体液中 G:在淋巴液中

女性,38岁,患风心病15年,心房颤动3年。服用地高辛0.25mg,每天1次,共12天,突然心室律变为规整,室率55次/min。

如进行地高辛浓度测定,患者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

A:地高辛浓度=0.5~2.0ng/ml B:地高辛浓度≤1.5ng/ml C:地高辛浓度>2.0ng/ml D:地高辛浓度<0.5ng/ml E:地高辛浓度=1.5ng/ml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用量管理的要求是

急诊处方

A: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B:一般不得超过5日用量 C: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D:一般不得超过2日用量 E:可适当延长处方用量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用量管理的要求是

某些慢性病处方

A: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B:一般不得超过5日用量 C: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D:一般不得超过2日用量 E:可适当延长处方用量

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处方用量管理的要求是

某些老年病处方

A: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B:一般不得超过5日用量 C: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D:一般不得超过2日用量 E:可适当延长处方用量

女性,38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心房颤动多年。服用地高辛0.25mg,每天1次,共12天,突然心室律变为规整,室率50次/分。

如进行地高辛浓度测定,患者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地高辛浓度=0.5~2.0ng/ml B:地高辛浓度≤1.5ng/ml C:地高辛浓度>2.0ng/ml D:地高辛浓度<0.5ng/ml E:地高辛浓度=1.5ng/ml

某女性患者,39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心房颤动多年。服用地高辛0.25mg,每天1次,共12天,突然心室律变为规整,室率50次/分。

如进行地高辛浓度测定,患者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地高辛浓度=0.5~2.0ng/ml B:地高辛浓度≤1.5ng/ml C:地高辛浓度>2.0ng/ml D:地高辛浓度<0.5ng/ml E:地高辛浓度=1.5ng/ml

女性,30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心悸、气短、下肢水肿,每日服地高辛0.5mg,并间断用氢氯噻嗪2个月,近日感恶心、呕吐,心电图示:窦律,心率68/分钟,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治疗应()

A:改用毒毛花苷K B:停用地高辛并补钾 C:停用地高辛并利尿 D:增加地高辛用量 E:电转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