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89岁,因“间断咳嗽,咳痰,气喘30年,加重伴发热5 d”来诊。患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0年,曾多次因咳嗽,咳痰,气喘加重及发热住院。5 d前再次发作。查体:T 39.4 ℃,P 102次/min,R 24次/min,BP 160/70 mmHg;咽部无充血,双肺满布高调哮鸣音,双下肺未闻及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WBC 16.7x10
/L,N 0.94;血气分析:pH 7.375,PaO2 74 mmHg,PaCO2 48 mmHg,SaO2 94%;肝,肾功能正常。胸部X线片:双下肺纹理增多,主动脉硬化。初步诊断: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予吸氧,拍背,雾化吸入,静脉滴注头孢呋辛0.5 g,12 h 1次;静脉滴注氨茶碱注射液0.5 g,每日1次;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注射液80 mg,8 h 1次;静脉推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每日2次。4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咳痰症状减轻,但气喘持续不能缓解;双肺仍满布哮鸣音。3 d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热,体温达38.2 ℃;胸部CT:右下肺感染。静脉滴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4.5 g,8 h 1次;静脉滴注洛美沙星0.2 g,12 h 1次,静脉滴注甲泼尼龙注射液,剂量调整为120 mg,8 h 1次,同时辅予强心(毛花苷C),利尿(呋塞米)治疗。2 d后体温正常,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均缓解,甲泼尼龙减量1次,停用抗生素。复查胸部CT:右肺上,下叶及左肺下叶多发团片状密度增高影,大小不一,以右下肺明显,大者3.9 cmx4.4 cm,右上肺病灶内可见小弧形透亮影。
进一步治疗方案是(提示 肺泡灌洗液涂片发现有少量真菌菌丝,分叉成450。患者咳嗽,咳痰加重,痰液为黏液脓痰,仍然为中,低度发热。此前已经加用静脉滴注万古霉素1 g,12 h 1次,用药5 d。)
A:继续原治疗 B:再次加用派拉西林/他唑巴坦 C:停用抗生素,观察 D:加用二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 E:加用伏立康唑 F:加大万古霉素剂量
患者男,10岁。全身水肿,尿少半个月,BP:100/80mmHg,Hb:140g/L。尿蛋白(+++),24小时定量8.0g,血BUN6mmol/L,血Cr正常,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基层医院给呋塞米后尿量增加。1周后突发腰痛,尿量明显减少,血BUN升至18mmol/L,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
该患者肾病综合征首选的治疗药物为
A:泼尼松 B:环磷酰胺 C:静脉输注白蛋白 D:静脉输注甘露醇 E:呋塞米
患者,男性,25岁,全身水肿,尿少半个月,BP100/80mmHg,Hb140/L,尿蛋白(+++),24小时定量8.0g,血BUN6mmol/L,血Cr正常,诊断为肾病综合征,基层医院给呋塞米后尿量增加。1周后突发腰痛,尿量明显减少,血BUN升至18mmol/L,尿镜检红细胞满视野。
该患者首选的治疗药物为
A:泼尼松 B:环磷酰胺 C:静脉输注白蛋白 D:静脉输注甘露醇 E:呋塞米
患者,女性,39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病史8年,因急性肺水肿入院,予以乙醇湿化给氧,静脉注射吗啡5mg,呋塞米20mg等治疗。
护士告诉患者,排尿的时间是在注射呋塞米后
A:数分钟至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6小时 E:6~8小时
某男性患者,4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及下肢浮肿,气喘,乏力。血压142/94mmHg。现症见浮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腹胀纳少,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尿少色清,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蛋白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4.8g,血浆总蛋白48g/L,白蛋白23g/L,血清胆固醇6.7mmol/L,甘油三酯5.9mmol/L。
入院后给以呋塞米静脉滴注,尿量未见增多,治疗应采取的措施是
A:补液扩容 B:服用免疫抑制剂 C:静脉滴注抗生素 D:血浆或血浆白蛋白输注 E:口服利尿剂
氨基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的原因是()
A:呋塞米加快氨基苷类药物的排泄 B:呋塞米抑制氨基苷类药物的吸收 C:呋塞米增加氨基苷类药物的肾毒性 D:呋塞米增加氨基苷类药物的耳毒性 E: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
氨基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的原因是()
A:呋塞米加快氨基苷类药物的排泄 B:呋塞米抑制氨基苷类药物的吸收 C:呋塞米增加氨基苷类药物的肾毒性 D:呋塞米增加氨基苷类药物的耳毒性 E: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
呋塞米又称
A:氢氯塞嗪 B:螺内酯 C:速尿 D:乙酰唑胺 E:甘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