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1岁。因“双髋疼痛1年余,加重半年伴行走困难”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髋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卧床休息后可缓解。患者步态跛行,脊柱侧弯,后凸畸形。双上肢肌力感觉正常,各关节活动自如。双侧髋关节伸屈,外展,内收正常,外旋受限。Allis征阴性,双侧“4”字征阳性,双侧髂腰肌肌力4级。双下肢感觉,肌力及其余关节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Ca 2.1 mmol/L,Mg0.98 mmol/L,P 0.60 mmol/L(正常0.70~1.50 mmol/L);zongR 6 mm/h,CRP 1.39 mg/L,ASO 160.0 U/ml(正常 0~150 U/ml),RF <20 U/ml;甲状腺功能: T 1.70 nmol/L,T93.48 nmol/L,F-T 4.45 pmol/L, F-T 13.0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6.39 U/L。碱性磷酸酶 211 U/L (正常 50~172 U/L)。X线片:骨盆组成骨,双侧股骨广泛性骨质疏松。胸椎MRI及双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ECT全身骨显像:多发骨异常浓聚灶(骶骨,双侧股骨颈以及T椎体,颈椎下段,双侧部分肋骨),提示骨代谢活跃。

诊断依据为(提示骨代谢活跃。)

A:患者女,61岁 B:双侧髋部疼痛,并逐渐加重伴行走困难 C:步态跛行,脊柱侧弯,后凸畸形 D:X线片示骨盆组成骨,双侧股骨广泛性骨质疏松 E:ECT全身骨显像示多发骨异常浓聚灶,提示骨代谢活跃

某女性患者,60岁,左膝关节反复疼痛2年余,无明显外伤史,近期行走时疼痛明显加重,伴行走困难。体检:左膝关节肿胀内/外侧间隙压痛(+),浮髌征(+),屈曲25°畸形。X线征提示软骨下骨质有硬化和囊性变,间隙明显变窄。

该病保守治疗

A:去除病因根治疾病 B: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C:早期大量使用有效抗生素 D: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会加重病程发展 E:关节内注射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保护关节软骨

某女性患者,60岁,左膝关节反复疼痛2年余,无明显外伤史,近期行走时疼痛明显加重,伴行走困难。体检:左膝关节肿胀内/外侧间隙压痛(+),浮髌征(+),屈曲25°畸形。X线征提示软骨下骨质有硬化和囊性变,间隙明显变窄。

保守治疗效果不良、疼痛加重时

A:全关节滑膜切除术 B:关节松解术 C:关节成形术 D:关节置换术 E:关节清创灌洗术

某女,52岁,右肩关节广泛性疼痛4个月,入夜加重。查体:右侧喙突,结节间沟,大小结节压痛广泛,右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

该病人在初期疼痛时应采取

A:疏筋活血,通络止痛 B:补肾坚骨,通络止痛 C:健脾实体,通络止痛 D:除湿散寒,通络止痛 E: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伊某,女,50岁,右肩关节广泛性疼痛4个月,入夜加重。查体:右侧喙突,结节间沟,大小结节压痛广泛,右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

该病人在初期疼痛时应采取

A:疏筋活血,通络止痛 B:补肾坚骨,通络止痛 C:健脾实体,通络止痛 D:除湿散寒,通络止痛 E: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某女性患者,52岁,右肩关节广泛性疼痛4个月,入夜加重。查体:右侧喙突,结节间沟,大小结节压痛广泛,右肩关节主、被动活动均受限。

该病人在初期疼痛时应采取:

A:疏筋活血,通络止痛 B:补肾坚骨,通络止痛 C:健脾实体,通络止痛 D:除湿散寒,通络止痛 E: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某女性患者,18岁,诉胸骨后疼痛,气促,平卧刺激性咳嗽明显,坐位稍好转,MRI示"右上纵隔7cm×9cm肿块",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有关纵隔肿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胸腺瘤、畸胎瘤和神经源性肿瘤发生率居纵隔肿瘤前三位 B:100%胸腺瘤患者有重症肌无力症状 C:大多数为良性,但可恶性变 D:纵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肿瘤,明确其部位与表面情况 E:纵隔肿瘤主要行手术切除治疗 F: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合并综合征

某女性患者,18岁,诉胸骨后疼痛,气促,平卧刺激性咳嗽明显,坐位稍好转,MRI示"右上纵隔7cm×9cm肿块",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入院后进一步检查表明患者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拟行"胸腺瘤切除术",以下有关重症肌无力的麻醉前处理正确的是

A:麻醉前应重点检查有无延髓支配肌群受累 B: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C:术前借助肌肉松弛监测仪测试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有助于了解肌无力的程度,为合理选用肌肉松弛药提供依据 D:术前镇静剂的使用应以能镇静但又不抑制呼吸为原则,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E:多数患者不需做肺功能测验 F:术晨停用抗胆碱酯酶药

某男性患者,66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

患者腰椎MR检查未发现明显腰椎病变,ECT发现右侧髂骨存在明显核素浓聚,后经穿刺确诊为骨转移瘤。该患者下肢疼痛为肿瘤性疼痛,按临床原因,肿瘤性疼痛可分为

A:伤害感受性疼痛 B:癌肿本身引起疼痛 C:神经病理性疼痛 D:与癌痛相关的疼痛 E:与癌症治疗相关的疼痛 F:与癌症无关的疼痛 G:混合性疼痛

某男性患者,66岁,因反复右下肢疼痛1个月余来诊,诉疼痛自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放射至小腿后外侧,行走疼痛加重,夜间著,无麻木感。患者2个月前曾查体发现肝癌行手术治疗。查体腰椎无明显压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右臀部坐骨神经出口处压痛。门诊行坐骨神经阻滞后,疼痛立刻缓解,2天后疼痛渐出现,1周后复诊诉仍有疼痛,但较前有所减轻,要求进一步处理。

药物治疗是控制癌性疼痛的主要手段,非阿片类药物作为WHO提倡的癌痛治疗中的第一阶梯用药,以下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其主要药理作用是抑制外周炎性致痛介质的释放,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 B:不与阿片类药物竞争阿片受体,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加镇痛效果 C:首选口服给药,定时、个体化用药,积极处理不良反应 D:长期用药易出现耐药性,需增大用药剂量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E:口服用药易发生消化道溃疡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直肠或注射用药可避免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 F:为避免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建议限制用药上限剂量为标准推荐用药的1.5~2.0倍 G:主要用于轻、中度疼痛,对重度疼痛患者需改用阿片类药物而不再应用 H:不同的非阿片类药物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应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加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