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11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6个月”来诊。每次发作持续30 min左右缓解,不伴抽搐及意识障碍。既往体健。
患者发作症状最可能是
A:全面性癫痫发作 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C:失张力发作 D:负性肌阵挛发作 E:肌阵挛发作
患者女,11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6个月”来诊。每次发作持续30 min左右缓解,不伴抽搐及意识障碍。既往体健。
EEG:未发现癫痫样放电,但在过度换气诱发中,反应性慢波在过度换气停止后重新出现。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血管畸形 B:烟雾病 C:青少年肌阵挛癫痫 D:进行性肌阵挛癫痫 E:Sterge-weber综合征
患者男,22岁,因“睡眠中发作性肢体大幅度活动伴嘶叫6年”来诊。每次发作持续30 s左右,随即清醒,有时成簇发作。既往体健。EEG:局灶性癫痫样放电。
关于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叙述正确的有
A:属于脑发育不良的一种类型 B:大多数患者具有遗传背景 C:大多数在成年发病 D:多伴有癫痫发作 E:是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一个常见病因 F:颅脑MRI有相对特异性表现,如局部皮质增厚,灰白质界限模糊等
某女性患者,54岁,因体位改变时眩晕发作2周就诊。近2周来,无明显诱因发生躺下时短暂旋转性眩晕发作,伴有恶心,眩晕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无黑矇、无肢体麻木等就诊。
患者进行Dix-Hallpike试验时,患者右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有眩晕症状出现,伴有恶心、呕吐。坐起时方向相反,潜伏期为10秒,持续时间40秒,再次检查不能再次诱发眼震。该患者诊断为
A: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 B: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C: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 D: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E: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F: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
某患者女性,51岁,头痛、发作性抽搐3个月,3个月内发生抽搐5次,表现为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近2周头痛加重,为全头痛伴恶心、呕吐。全体:T36.5℃,神志清,反应迟钝,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略高,右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左侧肢体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诊断为症状性癫痫,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患者入院当日再发癫痫1次,表现为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给予地西泮后控制发作,同时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其可能的病因应考虑
A:脑血管动静脉畸形 B: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C:脑囊虫病 D:脑包虫病 E:纹状体黑质变性 F:结核性脑膜炎 G:颅内肿瘤
某男性患者,63岁,主因发作性左眼视物不清,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清5天,发作时言语含糊不清,右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持续约5~10分钟后自行缓解,每天发作1~2次,无其他不适,发作后完全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血压控制在150~170/100~110mmHg之间。查体:血压170/110mmHg,左侧颈部可闻及血管杂音,余无阳性体征。
提示:头颅CT未见异常,血糖18.20mmol/L,凝血四项、肾功能、血常规正常。提问:目前作何判断
A:部分运动性发作的癫痫 B:部分感觉性发作的癫痫 C:左侧颈内动脉系统TIA(眼动脉交叉瘫) D:左侧颈内动脉系统TIA(Homer征交叉瘫) E:跌倒发作 F: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 G: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IND) H:偏瘫型偏头痛 I:2型糖尿病 J:1型糖尿病
某女性患者,55岁,因体位改变时眩晕发作2周就诊。近2周来,无明显诱因发生躺下时短暂旋转性眩晕发作,伴有恶心,眩晕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无黑矇、无肢体麻木等就诊。
患者进行Dix-Hallpike试验时,患者右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有眩晕症状出现,伴有恶心、呕吐。坐起时方向相反,潜伏期为10秒,持续时间40秒,再次检查不能再次诱发眼震。该患者诊断为
A: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 B: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C: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 D: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E: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半规管结石) F:外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右耳,嵴顶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