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0岁,有腹股沟斜疝史,剧咳后,突感疝部痛,推之肿块不消失,有肠梗阻症状,6h后由家人抬至医院,患者疼痛已减轻,但仍有触痛肿块,诊断为绞窄疝。

能提示绞窄疝的症状是

A:疝块6h未回纳 B:触痛减轻,肿块仍在 C:有肠梗阻症状 D:肿块有压痛 E:患者被抬至医院

男性,25岁。腰背部疼痛,乏力,低热,盗汗,消瘦1月余,加重3天入院。曾在外院就诊,诊断为"腰肌劳损",给予口服止痛药和理疗,症状稍缓解。发病以来食欲较差,体重减轻3.5kg。查体:腰椎活动度受限,腰4~5棘突压痛,双下肢感觉运动正常。右下腹饱满,肌稍紧张,轻压痛。

此时,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宜采取(提示:经过治疗3周,患者食欲有所改善,腰椎疼痛减轻,仍有低热盗汗。复查zongR60mm/h,Hb 100g/L。)

A:继续保守治疗 B:血沉恢复正常后考虑手术治疗 C:应开始进行术前准备 D:手术方式采用前路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 E:手术方式采用后路手术,病灶清除术 F: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和局部制动

病历摘要:男性患者,37岁,因鼻塞,右侧头面部疼痛,肿胀1周,视物重影,右眼眶疼痛,眼球红肿,发热1天入院。体检发现:体温38℃,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右眼球突出,固定,活动受限,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右眼底视乳头水肿,左眼及眼底正常,右面部肿胀,右面部痛觉减退,角膜反射消失。右鼻孔流涕带血。

有关鼻脑毛霉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是 提示:该患者经二性霉素B治疗1个月后,体温正常,头痛消失,脑脊液结果正常,患肢肌力恢复达4级,能独立行走。

A:病死率极高 B:毛霉菌为条件致病菌 C: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D:鼻腔感染易出现黑色坏死及血性分泌物 E:二性霉素B治疗有效 F:易侵犯颅内大血管引起脑梗死 G:面部感染时局部清创最重要 H:活组织或脑脊液直接镜检有诊断意义

 患者男,31岁,农民,因“发热(最高体温 39.5℃)伴头痛4d,皮疹1d”来诊。查体:T39 ℃;结膜充血,皮肤散在充血性斑丘疹。外-斐 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出血热抗体 试验(-)。

治疗至体温正常后,停药时间是

A:继续用药1~2d B:继续用药3~4d C:继续用药7~10d D:继续用药1~2周 E:体温正常即可停药

患者男,31岁,农民,因“发热(最高体温39.5 ℃)伴头痛4 d,皮疹1 d”来诊。查体:T 39 ℃;结膜充血,皮肤散在充血性斑丘疹。外-斐反应变形杆菌OX19凝集试验(+),出血热抗体试验(-)。

治疗至体温正常后,停药时间是

A:继续用药1~2 d B:持续至体温正常后2-3d C:继续用药7~10 d D:继续用药1~2周 E:体温正常即可停药

患者,男,42岁。有溃疡病史10年,因2小时前突然上腹部呈刀割样疼痛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98次/分,血压13.3/10.7kPa(100/80mmHg),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式呼吸消失,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上腹部为甚,肠呜音消失,肝浊音界缩小。

明确诊断该患者为穿孔性病变的主要依据是

A:上腹部痛 B:疼痛突然,呈刀割样持续剧痛 C:腹膜刺激征 D:肠鸣音亢进 E:肠鸣音减弱 F:X线下见膈下游离气体

患儿,男,8岁,因"发热伴腮腺肿痛"就诊。体检:体温39℃,左侧腮腺肿大,局部皮肤紧张,发亮,患儿诉说灼热,疼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

为减轻腮肿部位的疼痛,采用

A:口服止痛药 B:口含抗炎药 C:咬紧牙关 D:热敷局部 E:冷敷局部

某男性患者,42岁。有溃疡病史10年,因2小时前突然上腹部呈刀割样疼痛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98次/分,血压13.3/10.7kPa(100/80mmHg),急性痛苦病容,心肺正常。腹式呼吸消失,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上腹部为甚,肠呜音消失,肝浊音界缩小。

明确诊断该患者为穿孔性病变的主要依据是

A:上腹部痛 B:疼痛突然,呈刀割样持续剧痛 C:腹膜刺激征 D:肠鸣音亢进 E:肠鸣音减弱 F:X线下见膈下游离气体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