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位于第 周期.
(2)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 ;该周期中,
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 .
(3)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 元素过渡到 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4)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 ,阴离子 .
解:(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为氟元素,位于第2周期.
(2)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核外均有3个电子层,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非金属元素,
(3)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尾.
(4)氖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属于阳离子,氧离子、氟离子属于阴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均与氖原子相同;离子符号分别是Na+(或Mg2+或Al3+)、O2﹣(或F﹣).
故答案为:
(1)核内质子数不同;2;
(2)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3)金属;非金属;
(4)Na+(或Mg2+或Al3+);O2﹣(或F﹣).
化学的学科特征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从Na、Mg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推知,金属Na、Mg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3)NaOH溶液和Ca(OH)2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原因是 .由此可见,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解:(1)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则性质不同.所以,金属Na、Mg 性质不同;
(2)物质的结构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CO与CO2的分子结构不同,即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所以CO与CO2的性质不同;
(3)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溶液都呈碱性,碱性溶液都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原因是碱性溶液中都含有OH﹣.
故答为:(1)最外层电子数不同;(2)分子结构不同(或一个CO2分子比一个CO分子多一个氧原子);(3)都含有OH﹣;
鸡蛋腐败时会产生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H2S),硫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氢硫酸.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在点燃条件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和一种无色液体.把硫化氢气体通入浓硫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H2SO4═SO2+S↓+2X.
(1)写出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硫化氢气体与浓硫酸反应时,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 .硫化氢气体不用浓硫酸吸收,其原因是 ,为有效防止硫化氢气体污染空气,可用 溶液吸收(填一种具体物质的化学式).
解:(1)硫化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3697d1853f9170f5.png]2SO2+2H2O;
(2)由H2S+H2SO4═SO2+S↓+2X可知,反应前后硫原子个数相等,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也应该相等,因此每个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X是水,化学式是H2O;
硫化氢气体不用浓硫酸吸收,其原因是硫化氢气体能和浓硫酸反应;
为有效防止硫化氢气体污染空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硫化氢,氢氧化钠的化学式是NaOH.
故填:2H2S+3O2[2277bf8fd9971933.png]2SO2+2H2O;H2O;硫化氢气体能和浓硫酸反应;NaOH.
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溶质分别可能是硝酸钠、硝酸铜、硝酸、硫酸钠、硫酸、硫酸钾中的一种,检验步骤如下:
Ⅰ.分别取少量混合,无明显现象,溶液无色透明,经测定混合溶液显酸性.由此可推断这两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 ;(填化学式,下同)
Ⅱ.向上述混合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这两瓶溶液中的溶质至少是 中的一种;试判断这两瓶溶液的溶质可能的组合有 种(填数字).填写出其中含阳离子种类最少的一种组合 .
解:题中所给的各种物质都溶于水,硝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硝酸、硫酸显酸性,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分别取少量混合,无明显现象,溶液无色透明,说明两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不是硝酸铜,经测定混合溶液显酸性,说明两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硝酸或硫酸,向上述混合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这两瓶溶液中的溶质至少是H2SO4、Na2SO4、K2SO4中的一种,可能的组合有硝酸钠、硫酸,硫酸、硝酸,硫酸、硫酸钠,硫酸、硫酸钾,硝酸、硫酸钠,硝酸、硫酸钾,所以这两瓶溶液的溶质可能的组合有6种,从组合中可以看出其中含阳离子种类最少的一种组合是:H2SO4、HNO3.
故答案为:Cu(NO3)2,H2SO4、Na2SO4、K2SO4,6,H2SO4、HNO3.
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 .
【实验与探究】

(1)设计如下实验:
(2)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了如下实验方案:在完成步骤二的实验后,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因此氯化钡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他认为该实验方案中应改进的是 .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实验如下:准确称量m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克,若猜想Ⅱ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 ;若猜想Ⅲ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又为 .
解:【猜想与假设】氢氧化钠若变质,其产物为碳酸钠,若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则该固体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
【实验与探究】(1)碳酸钠可以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固体中没有碳酸钠,即只有氢氧化钠,即猜想Ⅰ成立;
氢氧化钡溶液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氢氧化钠,所以若观察到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在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即猜想Ⅱ或猜想Ⅲ成立;该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
(2)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而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可以使酚酞变红,所以为了防止碳酸钠干扰实验应该将步骤二中的氢氧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3)假设所取的mg固体全部为碳酸钠,则: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m n
[ff118593689867c8.png]即:n=[b25e98152a28dd4d.png]
若猜想Ⅱ成立,即全部是碳酸钠,那么n和m的关系为:n=[6f75a0075c60f487.png];
若猜想Ⅲ成立,即所取固体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所以生成的碳酸钡的质量n<[fa33cc63a3aa1534.png];
[反思]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是由于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的缘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答案为:【猜想与假设】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
[78b387ae2b732ba6.png]
(2)碱,将氢氧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3)n=[70db08ff655e3a6c.png],n<[b17a253822d76054.png].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光合作用 B:
干冰升华
C:
玻璃破碎 D:
金属弯曲
为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等,2017年将修订《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下列说法不符合该条例的是( )
A:增加植树绿化面积
B:城市道路使用节能灯
C:加强长江流域污水排放监控
D:为方便生活多使用塑料袋
2016年秋季开学,合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午餐工程”,在下列午餐食谱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
A:
苹果 B:
红烧排骨
C:
猕猴桃 D:
面条
氟化氢钠(NaHF2)可以用作防腐剂和食品保存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的化合价为+2
B:含有一个氢原子
C:相对分子质量为62
D:由一种金属和两种非金属组成
锗(Ge)是典型的半导体元素,在电子、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锗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锗单质可以导电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序数为41 D:相对原子质量为72.6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