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图(1)回答:写出a的名称 ;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昌插入c中的措施是 .
(2)采用用(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
(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进行的下列实验是 (填字母):
A.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B.用锌与稀硫酸制氢气
C.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写出你所选答案的化学方程式 .
(4)图(3)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虽然简单,操作方便,但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请从图(4)中选取 (填字母)与图(3)组合出一套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的装置.
(5)干燥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图(5)中的甲装置,甲装置中应放 作干燥剂(填“浓硫酸”“氧化钙”或“氢氧化钠“);若用乙装置测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图中植物油作用为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 (填“有”或“没有”)明显影响.若用图甲装置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先在瓶中装满水,氧气应从 (填“左”或“右”)端导入.
解:(1)试管是常用的反应容器,在连接c和d时,用水润湿d,起润滑作用,故答案为:试管;用水润湿,起润滑作用;
(2)采用用(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试管破裂,手受伤或导管破裂手受伤;故答案为:试管破裂,手受伤或导管破裂手受伤;
(3)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因此不需要加热,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答案为:B;Zn+H2SO4=ZnSO4+H2↑;
(4)注射器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故答案为:B;
(5)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因为二氧化碳与硫酸不反应;图(5)中,若用乙装置测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图中植物油作用为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的结果没有明显影响;若用图甲装置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先在瓶中装满水,氧气应从长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故答案为:浓硫酸;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没有;左;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金属.

(1)在图(1)所示条件下,铁钉锈蚀最快的是试管 (填序号),B装置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
.
(2)铝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铜和铁晚,这是因为 .
(3)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铁、铜、锌、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设计如图(2)所示的三个实验(其中金属均已用砂纸打磨,且形状、大小相同;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用量也相同).通过观察,甲同学很快判断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据你分析,甲同学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他发现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这说明活动性Cu Ag(填“>”“<”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乙同学认为上述实脸不足以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想再补充一个实验,请你和乙同学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达到探究目的.

解:(1)在图(1)所示条件下,因为A中的铁钉与水和氧气充分接触,所以铁钉锈蚀最快;
B装置中的铁钉不容易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参加.
故填:A;需要与氧气接触.
(2)铝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比铜和铁晚,这是因为铝比铜、铁活泼.
故填:铝比铜、铁活泼.
(3)因为锌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快,所以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铜片表面有银白色固体附着,说明铜比银活泼;
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故填:锌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速率快;>;Cu+2AgNO3═Cu(NO3)2+2Ag.
(4)证明铁比铜的活泼的实验:
实验步骤:把铁丝伸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铁丝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物质;
实验结论:铁比铜活泼.
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质黄曲霉素B2,其化学式为: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请回答:
(1)黄曲霉素B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2)黄曲霉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15.7g黄曲霉素B2中含有 g氧元素.
解:(1)一个黄曲霉素B2(化学式C17H14O6)分子是由1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黄曲霉毒素B2(C17H14O6)中C、H、O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17:14:6;
(2)黄曲霉毒素B2(C17H14O6)的相对分子质量=12×17+1×14+16×6=314;
(3)15.7g黄曲霉素B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5.7g×[fdb98bf8ef63d269.png]×100%=4.8g
故答案为:(1)17:14:6 (2)314; (3)4.8
现有Fe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东东同学为了分析混合物中Fe和Fe2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实验共记录了两组实验数据:
第①组,完全吸收气体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了66g;
第②组,完全反应,冷却后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Wg.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根据第①姐数据,CO与Fe2O3,反应产生CO2 g.
(2)混合物中Fe2O3的质量为多少?
(3)第②组数据W是 g.
解:(1)依据Fe、Fe2O3通入CO 会发生Fe2O3+3CO [5facb002e937c40d.png]2Fe+3CO2的反应,所以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NaOH溶液的增重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即为66g;
(2)设固体混合物中Fe2O3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铁的质量是y
Fe2O3+3CO[2921f0d49f8e2b54.png]2Fe+3CO2
160 112 132
x y 66g
[b0c42dc42e6fa159.png],[42e09360c6923f24.png]
解得 x=80g y=56g
(3)第②数据即是生成的铁和原有铁的质量之和,为56g+(100g﹣80g)=76g;
答案:(1)66; (2)混合物中Fe2O3的质量为80g; (3)76.
有理论认为,从疾病发生机制上考虑,氧化损伤几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过程.研究人员发现,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根据上述理论,氢气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
A:氢气有还原性 B: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
C:常温下氢气较稳定 D:氢气对人体无毒
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
CH3OH+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B: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C: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D:属于复分解反应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化学反应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
C: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一定会析出晶体
D:质子数相同的两种粒子其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硫酸氢钠能解离出H+,属于酸
B:一氧化碳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C:臭氧中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D:碘酸钾的化学式是KIO3,属于盐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的甲的质量大
C:升高温度可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1℃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其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B: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C:m的数值为64
D: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