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得到纯净的物质,某同学设计下表中的除杂方法,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m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n克20%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如果将m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m克20%的氢氧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  )

A:pH<7 B:pH=7 C:pH>7 D:无法判断

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时,取10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度升高到35℃,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取   的方法.

(3)而要将B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取   的方法.

解:(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时,取10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度升高到35℃,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变;

(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3)B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要将B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

故答案为:(1)不变;

(2)降温结晶;

(3)蒸发结晶.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绘制的知识网络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硫酸盐,其溶液呈蓝色,B能用于灭火,“﹣”表示相连两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

(1)按物质分类,C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写出C的一种物质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NaOH与A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解:(1)由碱的化学性质: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硫酸盐,其溶液呈蓝色,则A为硫酸铜溶液;B能用于灭火,则B为二氧化碳,为非金属氧化物;故C属于酸,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C为酸,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

(4)NaOH与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会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

(1)酸;

(2)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如稀硫酸或稀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3)有蓝色沉淀生成.

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稍加热,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议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有   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议程式为   .

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先是表面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反应现象为: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1)Fe2O3+6HCl=2FeCl3+3H2O;

(2)气泡;

(3)Fe+2HCl=FeCl2+H2↑.

将50g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解,也不参加反应),此时,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41.2g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CaCO3的质量为x,稀HCl的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1)由由题意得生成CO2的质量=50g+100g﹣141.2g=8.8g

2HCl+CaCO3=CaCl2+H2O+CO2

73 100 111 44

y x z 8.8g

[795de4521c344ca6.png]

x=20g,y=14.6g,z=22.2g

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220097e42dd30414.png]×100%=40%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dd260bf57ac3f921.png]=14.6%

(3)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质量=141.2g﹣(50g﹣20g)=111.2g

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79bf8cbe27459f5.png]=19.96%,

答:(1)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40%;

(2)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6%;

(3)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9.96%.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以下方案探究室温时硫酸铵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①   ,②   ,③   .

【设计与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来进行实验.

①紫色石蕊试液 ②无色酚酞 ③pH试纸

组内同学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干净玻璃棒蘸取硫酸铵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干净玻璃棒蘸取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得pH<7.

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硫酸铵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得pH<7.

【评价与反思】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是   同学,指出其余两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①   ,②   .造成的后果分别为:①   ,②   .

【结论与分析】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得出以下结论:①硫酸铵溶液虽然显酸性,但硫酸铵不是酸,而是盐.②凡是盐的溶液都显酸性.

你认为上述结论错误的是第   条(填①或②),请举一例说明该条结论不正确,例:   .

解:【猜想或假设】溶液可呈现酸性碱性或者中性,故答案为:pH<7;pH=7;pH>7;

【设计和实验】指示剂可测量溶液的酸碱性但不能测量酸碱度,故答案为:①②;

【评价与反思】正确的PH试纸的使用方法是取待测液少许涂与其上进行检验,故答案为:甲

把PH试纸润湿会使溶液被稀释导致数值不准确,直接放入待测液中会使溶液被污染.

故答案为:乙同学:pH试纸不能润湿;丙同学:pH试纸不能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测溶液的pH不准确;污染试剂瓶中的药品;

【结论与分析】测得溶液的pH<7,说明硫酸铵的溶液呈酸性;并不是所有的溶液都是中性的,碳酸钠的溶液就呈碱性,

故答案为:②;碳酸钠的溶液呈碱性.

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实验如下:准确称取m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克,若猜想Ⅱ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   ;若猜想Ⅲ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又为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解:【猜想与假设】

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可能全部是NaOH,也可能全部是Na2CO3,也可能是NaOH、Na2CO3.

故填:NaOH、Na2CO3.

【实验与探究】

(1)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ebcb04086836dd74.png]

(2)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故填: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过量,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3)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BaCl2+Na2CO3═BaCO3↓+2NaCl,

106 197

x ng

[e47451ceed004bfe.png][4d295269584e12f2.png]

x=[cb43f2be0630a307.png]ng,

若猜想Ⅲ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51d9186e19a65bf0.png]ng<mg,即:[389b2644bf976d83.png]n<m,

故填:[b72097c04b17f2ed.png]n=m;[123b45f268ff4578.png]n<m.

【反思与交流】

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铁栅栏生锈 B:霓虹灯闪烁 C:樟脑球升华 D:活性炭除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