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分别是NaOH、HCl、NaCl中的一种溶液,将无色的酚酞试剂滴入Y,溶液变为红色,将此红色溶液少量滴加到X中,红色褪去,则Z Y X依次是( )
A:NaOH HCl NaCl B:NaCl NaOH HCl
C:HCl NaOH NaCl D:HCl NaCl NaOH
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Fe B:Al C:Zn D:Mg
有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可一次鉴别它们的试剂是( )
A:稀硝酸 B:氯化钠溶液 C:稀盐酸 D:石蕊试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为得到纯净的物质,某同学设计下表中的除杂方法,其中方法正确的是( )

m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与n克20%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如果将m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m克20%的氢氧化钾溶液,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 )
A:pH<7 B:pH=7 C:pH>7 D:无法判断
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时,取10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度升高到35℃,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取 的方法.
(3)而要将B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取 的方法.

解:(1)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20℃时,取10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将温度升高到35℃,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不变;
(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要将A从它的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3)B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要将B从它的饱和溶液中大量析出,最好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
故答案为:(1)不变;
(2)降温结晶;
(3)蒸发结晶.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后绘制的知识网络图,其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硫酸盐,其溶液呈蓝色,B能用于灭火,“﹣”表示相连两物质之间能相互反应.
(1)按物质分类,C属于 (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2)写出C的一种物质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NaOH与A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解:(1)由碱的化学性质: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已知A是一种硫酸盐,其溶液呈蓝色,则A为硫酸铜溶液;B能用于灭火,则B为二氧化碳,为非金属氧化物;故C属于酸,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2)C为酸,盐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
(4)NaOH与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溶液,会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
(1)酸;
(2)HCl+NaOH=NaCl+H2O(合理即可,如稀硫酸或稀硝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3)有蓝色沉淀生成.
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稍加热,开始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议程式为 ;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铁钉表面有 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议程式为 .
解: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盐酸中,先是表面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与水,反应现象为: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故答案为:(1)Fe2O3+6HCl=2FeCl3+3H2O;
(2)气泡;
(3)Fe+2HCl=FeCl2+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