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t2℃时,分别将45g甲、乙、丙加入到100g水中,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不饱和溶液是 (填甲或乙或丙),可以使其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2)降温至t1℃时,三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
(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等于).
(4)从甲和乙的混合物中把甲物质提纯出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解:(1)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乙、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45g,所以不饱和溶液是甲,可以使其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
(2)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温度,甲、乙会析出晶体,丙物质会继续溶解,所以降温至t1℃时,三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丙>甲=乙;
(3)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从甲和乙的混合物中把甲物质提纯出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1)甲,增加溶质;
(2)丙>甲=乙;
(3)大于;
(4)降温结晶.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步入“高铁时代”.现有以下三种材料: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根据要求选择填空(填字母):
①钢轨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钢铁属于 .
②高铁座椅上常用到耐磨、耐腐蚀的涤纶等,涤纶属于 .
(2)甲乙丙三种金属,只有甲在自然界中是以单质形式存在,乙和丙同时放入稀盐酸中,在乙的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丙的表面没有现象,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请写出一种符合乙物质在稀盐酸中的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解:
(1)①钢铁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②涤纶是合成纤维,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由题意可知,乙和丙同时放入稀盐酸中,在乙的表面产生大量气泡,丙的表面没有现象,说明了乙的活动性大于丙.甲是在自然界中是以单质形式存在,说明甲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的大小是:乙>丙>甲.
乙物质在稀盐酸中的反应,如铁与稀盐酸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答案:
(1)①A;②B;
(2)乙>丙>甲;Fe+2HCl=FeCl2+H2↑.
根据下面的微观模拟图,回答问题:

(1)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2)B物质属于 (物质种类);
(3)该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4)根据此反应总结一条化学反应信息: .
解:由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可知,该反应是甲烷在高温下分解生成了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dd4db59909ef3ad4.png]C+2H2.
(1)A物质是甲烷,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12:(1×4)=3:1.
(2)B物质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3)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4)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等.
故答为:(1)3:1;(2)混合物;(3)分解;(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如图所示:A~F是教案备课库常见的物质.在常温下,A为红色固体,E为黑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F为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 ;
(2)D的固态形式叫 ;
(3)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 ;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5)B、D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 .

解:(1)A~F是教案备课库常见的物质,F为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气体D和碳酸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D是二氧化碳,A为红色固体,E为黑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A和B反应会生成E和二氧化碳,所以A是氧化铁,B是一氧化碳,E是铁,一氧化碳和C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C是氧气,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可以相互转化,推导正确,所以F是CaCO3;
(2)通过推导可知,D是二氧化碳,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干冰;
(3)反应①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70034b64e38254b.png]2Fe+3CO2;
反应②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CO+O2[26114b0f145a7107.png]2CO2;
(4)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故答案为:(1)CaCO3;
(2)干冰;
(3)供给呼吸;
(4)Fe2O3+3CO[58dcd873a43ba8cc.png]2Fe+3CO2;2CO+O2[3b04c356d2b7072b.png]2CO2;
(5)分子构成不同.
要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 g,
(1)称量过程中,如果发现指针偏右,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减少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B.增加砝码直至天平平衡
C.增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D.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小红同学在量取所需的水的体积时,采用俯视读数的姿势,会造成所配制的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 (偏大、偏小).
(3)将配置好的溶液装瓶,要贴好标签,标签上应该注明 .
解: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
(1)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量药品,步骤应该是:先调好砝码和游码,再向左盘增减药品至天平平衡,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称量过程中发现指针偏右,说明药品的质量小于砝码的质量,故应进行的操作是继续向左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2)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3)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是溶液的名称、溶质的质量分数,应填写氯化钠溶液、6%.
故答案为:3;(1)C;(2)偏大;(3)氯化钠溶液、6%.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若用F装置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装置中盛放的药品是 ,气体从 端通入.收集二氧化碳应该选用 装置.
(2)在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气体,装置中发生的反应是 .(写化学方程式)
(3)在实验室可以用B装置制取 气体,选择该装置的理由是 .
(4)能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其性质是 .能用E装置收集的气体,其性质是 .
解:(1)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水蒸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应该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浓硫酸;a;D;
(2)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KMnO4[9e2d0f0b6096f274.png]K2MnO4+MnO2+O2↑;
(3)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选择该装置的理由是:都是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故答案为:氧气或二氧化碳;都是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
(4)能用C装置收集的气体,其性质是: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能用E装置收集的气体,其性质是: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故答案为: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同学们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甲实验中能证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明显现象是 .甲中反应方程式为 .反应后甲溶液无色,能说明一定不含 .
(2)乙实验中反应方程式为 .
(3)将甲、乙两无色溶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导致废液浑浊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硫酸钡、指示剂、水、碱类物质和 (写化学
式或名称).②对碱类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只有氢氧化钠
猜想二:只有氢氧化钡
猜想三: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 你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
【实验设计】若要证明剩余的两种猜想,可选用的试剂是 .

解:(1)甲实验中能证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明显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和其它物质反应而耗尽;
甲中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反应后甲溶液无色,能说明一定不含氢氧化钠.
故填: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2NaOH+H2SO4═Na2SO4+2H2O;氢氧化钠.
(2)乙实验中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反应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故填:Ba(OH)2+2HCl═BaCl2+2H2O.
(3)将甲、乙两无色溶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导致废液浑浊一定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氢氧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是:BaCl2+Na2SO4═BaSO4↓+2NaCl,Na2SO4+Ba(OH)2═BaSO4↓+2NaOH.
故填:BaCl2+Na2SO4═BaSO4↓+2NaCl,Na2SO4+Ba(OH)2═BaSO4↓+2NaOH.
【交流讨论】
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硫酸钡、指示剂、水、碱类物质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故填:氯化钠.
②猜想二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或含有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钡,因此溶液中只含有氢氧化钡是不正确的.
故填:二.
【实验设计】
若要证明剩余的两种猜想,可选用的试剂是硫酸钠溶液,加入硫酸钠溶液时,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碱类物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钡,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碱类物质是氢氧化钠.
故填:硫酸钠溶液.
将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12g 完全溶解于水,加入208g 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到 19.7g 沉淀. 计算:
(1)所加的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
解:
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x,碳酸钠的质量为y
BaCl2+Na2CO3=BaCO3↓+2NaCl
208 106 197
x y 19.7g
[1b66602b2d04ebed.png]=[04303274841c4676.png]=[fbc6d8e002e1a96e.png]
x=20.8g
y=10.6g
所加的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ac5e8a85a34bbf49.png]×100%=10%.
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g﹣10.6g=1.4g
答:
(1)所加的氯化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2)原固体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4g
兰州中山桥是黄河上游修建最早和唯一保存至今的近现代钢架桥梁,做桥梁的钢架属于( )
A:非金属材料 B:有机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下图是教案备课库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