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纵坐标)与加入X溶液的质量(横坐标)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


A:A B:B C:C D:D
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的增产需要化肥,以下几种化肥:①硝酸钾②碳酸氢铵③硝酸铵④磷酸氢二铵,其中不能与熟石灰混合施用的复合肥是 (填序号).
(2)下列净水操作中,不属于自来水厂净化操作的是 (填序号).
①沉淀②煮沸③杀菌消毒④蒸馏⑤过滤⑥吸附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儿童缺锌会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低下
B.人体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C.厨房可以用食盐水除水壶中的水垢
D.铝锅表面的污渍最好用钢丝球打磨干净.
解:(1)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能与熟石灰反应生成氨气,造成化肥的肥效降低,所以碳酸氢铵、硝酸铵、磷酸氢二铵不能与熟石灰混合适用;故填:②③④;
(2)自来水厂的净水措施通常包括沉降、过滤、吸附、消毒等,煮沸与蒸馏不是自来水厂的净水措施;故填:②④;
(3)A.儿童缺锌会影响生长发育,智力低下,故正确;
B.人体缺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故正确;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与碳酸钙,食盐水与之不反应,所以厨房不能用食盐水除水壶中的水垢,通常用食醋来除水垢,故错误;
D.铝在空气中表面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用钢丝球擦洗会泡坏这层保护膜,故错误.
故选CD.
请根据所示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图一中图A代表的粒子符号为 .
(3)图二所表示的粒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填字母) .
解:(1)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故填:35.45;
(2)图一中图A代表的粒子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是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故填:Mg2+;
(3)图2中a粒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b粒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化学性质稳定;c粒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这一层上有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所以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c.故填:bc.
碳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干电池的截面示意图,中间碳棒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碳单质,名称是 .
(2)分析图2实验,体现了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填字母).
A.可燃性B.还原性C.氧化性
(3)图3中A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1)图1是干电池的截面示意图,中间碳棒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碳单质,名称是石墨,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于制作电极.
(2)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铁中的氧,具有还原性;尾气中的一氧化碳能燃烧,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3)图3中A试管中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5875725b85b0765b.png]2Cu+CO2↑.
故答案为:(1)石墨;(2)AB;(3)C+2CuO[0bd2e68d2b4f31ac.png]2Cu+CO2↑.
室温下,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图1所示,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图2可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选填“a”、“b”或“c”).
(2)若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 法提纯丙.
(3)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4)在温度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丙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

解:(1)如图1所示,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至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乙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答案为:c;
(2)若丙中含有少量甲,可用蒸发结晶法提纯丙,因为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故答案为:蒸发结晶;
(3)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故答案为:c>b>a;
(4)在温度8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丙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更大;故答案为:80℃;
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时构建的知识网络,其中A、B、C、D分别表示教案备课库常见的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表示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请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少量A与足量B反应的实验现象为
(2)反应⑥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3)向C溶液和CO2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仍然为紫色,请写出两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反应⑧的反应物 (填“可以”或“不可以”)选择硝酸钠.

解:(1)若A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A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黄色;故答案为:红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2)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C是碱,⑥是盐和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复分解反应;
(3)向C溶液和CO2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液体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仍然为紫色,说明生成物显中性,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水是中性;故答案为:CO2+Ca(OH)2=CaCO3↓+H2O;
(4)反应⑧的反应物不可以选择硝酸钠,因为没有沉淀生成,反应不能发生;故答案为:不可以;
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②的名称是 .
(2)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制取装置为 (填序号).
(3)如图⑥所示装置(集气瓶中预先装满CO2气体),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再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变小且一段时间内不再变化,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可知,②是锥形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所以实验室制取CO2应选择的制取装置为①②③④;
(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胀大,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所以再加入足量的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变小,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1)锥形瓶;
(2)①②③④;
(3)变大,Na2CO3+2HCl=2NaCl+H2O+CO2↑.
将一定量的铁粉和铜粉中放入盛有硝酸锌和硝酸银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一定含有 ,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产生了好奇.
【提出问题】滤液中所含溶质有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u(NO3)2、Fe(NO3)2、Zn(NO3)2
猜想二: (填化学式)、Zn(NO3)2、AgNO3
猜想三:Cu(NO3)2、Zn(NO3)2
猜想四:Cu(NO3)2、Fe(NO3)2.
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不成立.
【实验设计】同学们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其余的猜想是否成立.

【实验反思】写出方案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将一定量的铁粉和铜粉中放入盛有硝酸锌和销酸银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渣中一定含有铁或铁、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银.
故填: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Cu(NO3)2、Fe(NO3)2、Zn(NO3)2
猜想二:Cu(NO3)2、Fe(NO3)2、Zn(NO3)2、AgNO3
猜想三:Cu(NO3)2、Zn(NO3)2
猜想四:Cu(NO3)2、Fe(NO3)2.
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三、四不成立,这是因为滤液中含有硝酸铜时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同时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
故填:Cu(NO3)2、Fe(NO3)2;猜想三、四.
【实验设计】
方案1:向滤液中插入铜丝,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银;
方案2: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银,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b8f9c3418ee01191.png]
【实验反思】
方案1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故填:Cu+2AgNO3=Cu(NO3)2+2Ag.
实验室欲测一瓶标签破损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10g稀硫酸样品,将8%的烧碱溶液逐滴加入样品中,边加边搅拌,随着烧碱溶液的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硫酸钠溶液为中性)
(1)a点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化学式为 .
(2)求该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解:(1)a点溶液中含有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硫酸钠和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Na2SO4.故填:H2SO4,Na2SO4.
(2)设硫酸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16g×8% x
[36adc7acc3997eec.png] 解得:x=1.568g,
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为:[a7fc0b30f2288a76.png]=15.68%,
答: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为15.68%.
下列有关描述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用粮食发酵酿酒 B:用铜制作导线
C:用石油合成塑料 D:用小苏打治胃酸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