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查项目较多,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应掌握各自在胰腺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有关胰腺炎,错误的是
A:腹痛程度与血清淀粉酶升高程度相平行 B:血清淀粉酶活性愈高,诊断的正确率愈高 C:脂肪酶活性升高与淀粉酶基本平行,但特异性大于淀粉酶 D:慢性胰腺炎早期淀粉酶活性可一过性增高,后期可不增高或增高不明显 E: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测定可提高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
男性65岁,间歇性上腹痛10年,持续并加重半年,进食后明显,伴纳差,腹胀,腹泻。入院查:血压,心肺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尿淀粉酶正常,大便苏丹I3染色阳性。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胰腺回声不均匀,胰腺实质内见4mmx3m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下列疾病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A:功能性消化不良 B:胰腺癌 C:糖尿病 D:慢性胰腺炎 E:胆囊癌
男性65岁,间歇性上腹痛10年,持续并加重半年,进食后明显,伴纳差,腹胀,腹泻。入院查:血压,心肺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尿淀粉酶正常,大便苏丹I3染色阳性。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胰腺回声不均匀,胰腺实质内见4mmx3m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采集病史时应注意询问下列各项,除了
A:饮酒史 B:黄疸史 C:糖尿病史 D:急性胰腺炎 E:胃癌
X线对三维空间的被照体进行照射,形成载有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此阶段信息形成的质与量,取决于被照体因素(原子序数、密度、厚度)和射线因素(线质、线量、散射线)等。将不均匀的X线强度分布,通过增感屏转换为二维的荧光强度分布,再传递给胶片形成银颗粒的分布(潜影形成);经显影加工处理成为二维光学密度的分布。此阶段的信息传递转换功能取决于荧光体特性、胶片特性及显影加工条件。此阶段是把不可见的X线信息影像转换成可见密度影像的中心环节。
被照体信息成分的强度不均匀分布称为
A:物体对比度 B:X线对比度 C:胶片对比度 D:光学对比度 E:人工对比度
某男,66岁,间歇性上腹痛10年,持续并加重半年,进食后明显,伴纳差、腹胀、腹泻。入院查:血压、心肺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尿淀粉酶正常,大便苏丹Ⅲ染色阳性。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胰腺回声不均匀,胰腺实质内见4mm×3m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以下疾病中可能性最大的是
A:功能性消化不良 B:胰腺癌 C:糖尿病 D:慢性胰腺炎 E:胆囊癌
某男,66岁,间歇性上腹痛10年,持续并加重半年,进食后明显,伴纳差、腹胀、腹泻。入院查:血压、心肺未见异常。辅助检查:尿淀粉酶正常,大便苏丹Ⅲ染色阳性。超声:胆囊多发结石,胰腺回声不均匀,胰腺实质内见4mm×3mm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采集病史时应注意询问下列各项,除了
A:饮酒史 B:黄疸史 C:糖尿病史 D:急性胰腺炎 E:胃癌
某男,46岁,反复上腹部疼痛、腹胀4年。既往有急性胰腺炎病史。查体:腹平,中上腹轻压痛,肝脾未及。实验室检查:WBC 5.9×10
/L,N68%。超声检查:胰腺轻度增大,轮廓不清,边界欠清,内部回声增强,呈条带状强回声。
超声可见胰腺回声增强,不包括以下哪种情况
A:慢性胰腺炎 B:老年患者 C:急性胰腺炎 D:肥胖者或胰腺脂肪浸润 E:胰腺囊肿
某男性患者,43岁,因发热、右上腹疼痛2周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食欲缺乏,右上腹疼痛,查体:肝右叶体积增大,右上腹压痛明显,实验室检查:Hb:110g/L,WBC:13.8×10
/L,N:78%;X线检查见右膈抬高,右侧胸腔少量积液,上腹部CT平扫见肝右叶大小约5.2cm×4.5cm×3.7cm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晰,密度不均匀,CT值为15~52HU,病灶中心可见低密度区。
CT平扫病灶出现低密度区最大可能性是因为
A:病灶中心液化坏死 B:病灶中心脂肪变性 C:病灶中心出血 D:病灶内部组织成分不同 E:病灶内部含有正常肝组织 F:以上都不是
患者男,45岁。自助餐3小时后突发中上腹痛。CT:胰腺明显增大,增强扫描胰腺密度不均匀,主胰腺管未显示,十二指肠降段管壁增厚,小网膜囊积液,肝下间隙间隙积液,左侧肾前筋膜增厚。最可能的诊断是:()
A:胰腺纤维化 B:慢性胰腺炎 C:胰腺弥漫行囊腺癌 D: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E:急性坏死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