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 72 岁, 因“胸闷4个月,右侧胸腔积液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欠佳, 多次到该院就诊, 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4个月前开始出现胸闷,气短伴间断性右上腹痛,1个月前就诊时发现胸腔积液, 收住院治疗。胸部CT及MRI提示右侧胸膜占位性病变,侵犯胸壁和心包。PET检查: 右侧胸壁弥漫放射性增高伴局部点状增高影, 纵隔内可见明显条形放射性浓聚灶。胸腔积液:血性渗出液, 黏稠, 相对密度高( 1. 022) ; 蛋白阳性,胸腔积液透明质酸值为95 mg/L。
最可能的诊断是( )
A:肺癌 B:胸膜转移瘤 C:结核性胸膜炎 D:胸膜间皮瘤 E:肺栓塞
患者男, 72 岁, 因“胸闷4个月,右侧胸腔积液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欠佳, 多次到该院就诊, 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4个月前开始出现胸闷,气短伴间断性右上腹痛,1个月前就诊时发现胸腔积液, 收住院治疗。胸部CT及MRI提示右侧胸膜占位性病变,侵犯胸壁和心包。PET检查: 右侧胸壁弥漫放射性增高伴局部点状增高影, 纵隔内可见明显条形放射性浓聚灶。胸腔积液:血性渗出液, 黏稠, 相对密度高( 1. 022) ; 蛋白阳性,胸腔积液透明质酸值为95 mg/L。
最有助于明确诊断的检查是
A:胸腔镜胸膜活检 B: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C:胸部CT D:支气管镜活检 E: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患者女性,45岁。咳嗽,咳嗽2个月,白色泡沫痰,查体无阳性体征,胸部X线片示:右肺下野半圆形团块影,凸出于右心缘,基底与心包相连。侧位片团块位于前下纵隔。
常见的纵隔肿瘤有
A:神经源性肿瘤 B:胸腺瘤 C:骨肉瘤 D:畸胎瘤与皮样囊肿 E:纵隔囊肿 F:恶性淋巴瘤 G:胸骨后甲状腺肿
病历摘要:女,42岁,体格检查时行胸透发现左侧心缘一肿物,3cm大小,边界清,类圆形,密度高,不随呼吸上下,胸片侧前上纵隔一肿物,突向左侧胸腔,与左侧心缘无分界,边缘清晰,锐利.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室,心房畸形,各大血管未见异常,前上纵隔肿物位于心包外,CT检查,前上纵隔左侧心包一3x3x40cm头小,椭圆型边界清晰之肿物,质地均匀CT在50HU,结合病史,胸片个CT检查,应排除下列疾病之可能:
A:纵隔畸胎瘤 B:心包囊肿 C:支气管囊肿 D:异位甲状腺瘤 E:胸腺瘤 F:心包外脂肪瘤 G:肺癌(纵隔型) H:纵隔淋巴瘤
病历摘要:男性,35岁,主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物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双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胸片示前上纵隔肿瘤。
有关纵隔的定义及分区的正确描述是:
A:纵隔是指两侧纵隔胸膜间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B:纵隔以胸骨上窝和第四胸椎下缘水平的连线分为上下两部分 C:气管心包前面的间隙为前纵隔 D:气管心包后面的间隙为后纵隔 E:以往的中纵隔称为内脏器官纵隔
侵袭性胸腺瘤,下述哪项不正确:()
A: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则肿块 B:纵隔受侵犯的主要征象是结构间脂肪层消失 C:可沿胸膜反褶种植到同侧后纵隔、心包、后肋膈角区 D:可通过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E:易发生肺内多发性转移
关于侵袭性胸腺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则肿块 B:纵隔受侵犯的主要征象是结构间脂肪层消失 C:可沿胸膜种植到同侧后纵隔、心包、后肋膈角区 D:可通过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E:易发生肺内多发性转移
关于侵袭性胸腺瘤的描述,错误的是
A:CT表现为边缘不清的不规则肿块 B:纵隔受侵犯的主要征象是结构间脂肪层消失 C:可沿胸膜种植到同侧后纵隔、心包、后肋膈角区 D:可通过主动脉裂孔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E:易发生肺内多发性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