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的标本类型及真菌种类,培养基的选择是分离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真菌培养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可作为真菌次代分离培养基 B:培养基中添加氯霉素,庆大霉素,放线菌酮等可抑制细菌或腐生性真菌生长 C:DTM琼脂可用于皮肤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D:察氏培养基是鉴定曲霉菌属的参考培养基 E:产色培养基中添加氟康唑有利于检测氟康唑的耐药性
根据培养目的不同,进行真菌培养时需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即大培养和小培养。
关于大培养和小培养,叙述错误的是
A:大培养主要观察菌落生长,是鉴别真菌的方法之一 B:小培养用于观察真菌的自然形态结构特征及生长发育过程,以鉴定菌种 C:大培养试管法是真菌分离培养,传代和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 D:大培养平皿法可观察菌落形态,色素产生,供鉴定参考 E:大培养平皿法适用于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二相性真菌的培养
临床上病毒学实验室诊断最为直观的是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但是由于实验室环境及培养条件的限制,很难将病毒分离培养与鉴定作为常规检测进行开展。
不适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
A:细胞培养 B:鸡胚培养 C:动物接种 D:组织块培养 E:直接培养
男性,45岁,渔民。因发热1周伴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每日3~4次,稀便有粘冻,在某村卫生站诊治,给服氯霉素5天,病人热退,症状好转,继续工作,2周后再次发热39℃,到县医院诊治,抽血培养有伤寒杆菌生长。
病人经有效治疗1个月,连续2次大便培养(-),认为已被治愈,此患者病后可获得
A:暂时免疫 B:无免疫力,可再次患伤寒 C:有一定免疫力 D:对伤寒有持久性免疫 E:对伤寒与副伤寒均有免疫力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43岁。因发热,右上腹痛1月入院。体检:体温38.5℃,有轻度畏寒感,每日排便2次,大便稀烂。实验室检查:WBC16x10
/L,血红蛋白130g/L,血培养和大便培养阴性。
该患者考虑为哪些疾病? 提示:经治疗后,发热消退,但复查B超,肝内占位病变未见缩小,AFP 530ug/L
A:原发性肝癌 B:肝血管瘤 C:多囊肝 D:包虫病 E:肝转移瘤
男,35岁,间歇性左下腹痛,解脓血便5年,多次大便培养阴性,反复抗生素治疗无效,外院钡灌肠检查示“慢性结肠炎”。查体:腹平软,左下腹轻压痛,未扪及包块。 肛检见肛瘘和肛裂。
最有助于诊断的检查是 ( )
A:结肠镜检 B:全程X线钡餐检查 C:大便PCR-TB-DNA测定 D:血癌胚抗原测定 E:复查大便培养
根据培养目的不同,进行真菌培养时需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即大培养和小培养。
关于大培养和小培养,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培养主要观察菌落生长,是鉴别真菌的方法之一 B:小培养用于观察真菌的自然形态结构特征及生长发育过程,以鉴定菌种 C:大培养试管法是真菌分离培养、传代和保存菌种最常用的方法 D:大培养平皿法可观察菌落形态、色素产生,供鉴定参考 E:大培养平皿法适用于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二相性真菌的培养
对于不同的标本类型及真菌种类,培养基的选择是分离培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真菌培养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可作为真菌次代分离培养基 B:培养基中添加氯霉素、庆大霉素、放线菌酮等可抑制细菌或腐生性真菌生长 C:DTM琼脂可用于皮肤真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D:察氏培养基是鉴定曲霉菌属的参考培养基 E:产色培养基中添加氟康唑有利于检测氟康唑的耐药性
某女性患者,26岁。左下腹隐痛伴脓血便2年,加重3个月,抗感染治疗无效,大便培养阴性,钡灌肠检查示"慢性结肠炎"。查体:腹平软,左下腹轻压痛,未扪及包块。
最有助于诊断的检查是
A:复查大便培养 B:血癌胚抗原测定 C:结肠镜检 D:全程X线钡餐检查 E:腹部B超检查
大便培养标本
A:取少许粪便 B:取不同部位粪便 C:留取全份大便 D:将粪便置于加温容器内立即送验 E:取脓血及黏液部分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