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年前患细菌性心内膜炎,经治疗痊愈。近日患者常感心悸,心前区不适,偶有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X线检查左心房明显增大,向左下方延长。主动脉结隆起,升主动脉和弓部增宽,左心室和主动脉搏动幅度增大。
近日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心绞痛,该患者的治疗原则为
A:皮穿刺气囊导管扩张分离术 B:二尖瓣修复成形术 C:二尖瓣置换术 D:需尽早施行人工主动脉瓣膜替换术 E:抗心律失常治疗
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及功能非常重要。
房室结位于
A:房间隔下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B:房间隔下方,左心房面心内膜下 C:房间隔上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D:房间隔上方,左心房面心内膜下 E:室间隔下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及功能非常重要。
正常房室结的传导特性
A:仅能单向传导 B:多具有双向传导 C:常有双径路传导 D:常有多径路传导 E:无递减传导
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及功能非常重要。
关于房室结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房室结内呈网状排列的纤维使传导速度加快 B:房室交界区的神经支配以交感神经占优势 C: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快于普肯耶纤维 D: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房室结动脉 E:房室交界区无起搏功能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发现癌细胞。下一步治疗应首选
A: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内分泌治疗 D:靶向治疗 E:手术
某女性患者,26岁。2年前因左乳外上象限肿物,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为浸润性小叶癌,2.0 cm×1.5 cm×1.5 cm,伴脉管瘤栓,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19/21。术后行紫杉醇(泰素)化学治疗6个周期,未行其他治疗。一直定期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现随访,查体:左侧锁骨上区多发结节,最大者1 cm×2 cm,质硬,活动,无触痛。B型超声和CT:左侧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肿瘤转移可能性大。全面检查未见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行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化学治疗6个周期,左侧锁骨上区肿大淋巴结完全消失,疗效评价为CR。下一步的处理为
A:维持化学治疗 B:放射治疗 C:中药治疗 D:左侧锁骨上淋巴结清扫 E:定期随访
某女性患者,48岁,因“发现右乳肿物3个月”来诊。查体:右乳上象限6 cm×7 cm肿物, 质硬,活动,乳房皮肤正常;右侧腋窝多枚淋巴结,质硬,融合固定。双乳钼靶X线片:右乳上象限4.0 cm×4.5 cm肿物,恶性倾向。右乳肿物粗针穿刺活检: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胸部X线片、腹部B型超声和骨扫描未见转移。
下一步治疗应包括( 提示 行新辅助化学治疗(表阿毒素+紫杉醇)4个周期后查体右乳肿物缩小至2.0 cm×1.5 cm,右侧腋淋巴结消失。然后行右侧乳腺癌区段切除+右侧腋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右乳浸润性导管癌,1.2 cm×1.0 cm×1.0 cm,切缘阴性;ER(-),PR(+),HER-2(-);腋淋巴结转移4/21。)
A:放射治疗 B:化学治疗 C:大剂量化学治疗+骨髓移植或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D:同步放射化学治疗 E:内分泌治疗 F: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靶向治疗
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及功能非常重要。
房室结位于
A:房间隔下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B:房间隔下方,左心房面心内膜下 C:房间隔上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D:室间隔上方,左心房面心内膜下 E:室间隔下方,右心房面心内膜下
房室结是心脏传导的"交通枢纽",其位置及功能非常重要。
关于房室结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房室结内呈网状排列的纤维使传导速度加快 B:房室交界区的神经支配以交感神经占优势 C:房室结的传导速度快于普肯耶纤维 D:房室结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房室结动脉 E:房室交界区无起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