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0岁,单胎足月妊娠,胎膜早破,漏斗骨盆行剖宫产,手术进行顺利,术后静脉预防感染3天,后改为口服药物4天,术后第7天出院;出院后第4天因发冷,发热和腹痛而再次入院,入院时体温39.5℃。
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下列处理,哪些是正确的
A:宫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B:产妇采用半卧位 C:物理或药物降温 D:选用对需氧菌和厌氧菌有效的抗生素联合用药 E:清宫术 F:应用缩宫素
患者女,40岁,间断腹胀,腹痛伴暗红色粪便20 d,发热5 d入院。20 d前饱食饮酒后出现黄色稀粪,次日出现腹胀,阵发性左上腹部绞痛并向肩背部放射,间断呕吐胃内容,排粪2~3次/d,为暗红色。
关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描述错误的是
A:多数患者有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史 B:血栓形成通常累及小肠系膜的分支,引起节段性的回流障碍和肠缺血,而广泛累及肠系膜上静脉者相对较少 C:原发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可以为先天性的凝血障碍,但多数与继发性的血液高凝状态有关 D:继发性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血栓,心房颤动的附壁血栓,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赘生物的脱落 E: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与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似,但多数起病隐匿,症状轻,发展慢。慢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多数症状轻微,甚至1~2周后才被发现 F:起病1~2周内90%的患者出现进行性的腹部不适,腹胀,腹痛。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为模糊的痉挛痛,缺乏特征和定位性,一般止痛药物无效;有1/2的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1/4的患者有排粪习惯改变,主要为腹泻,少数有便血
某男性患者,18岁,反复出现血尿就诊,尿常规:红细胞(++),蛋白(+),超声检查所见:双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左肾静脉纵切图像,可见左肾静脉远心端即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左侧的左肾静脉明显扩张,而位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明显变窄。
关于此病正确的描述有
A:超声是诊断该病首选的无创性非侵袭性检查 B: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性、发作性血尿或蛋白尿,常易误诊为肾小球肾炎 C:该病是指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受机械性挤压后,肾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引起的左肾静脉__现象 D:多见于儿童及青春期少年,发病年龄4~20岁,以男性多见 E:尿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性
腹部CT扫描时某断层上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称门腔间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合成处。此断面胰尾、体、颈出现,胰尾抵达脾门。
肝门静脉右侧可见
A:胆总管 B:肝总管与胆囊管 C:网膜囊 D:脾动脉 E:肝门静脉
某次CT扫描,观察经肝门静脉合成处的横断层。
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
A:胆静脉 B:肝总动脉 C:肝门静脉 D:下腔静脉 E:腹主静脉
某次CT扫描,观察经肝门静脉合成处的横断层。
肠系膜上动脉在第1腰椎及第1腰椎间盘高度发自
A:门腔间隙 B:肝门静脉分叉处 C:下腔静脉左缘 D:腹主动脉 E:脾动脉
对该药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给药剂量均为400mg,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的AUC分别为40ug.h/ml和36ug.h/ml。
洛美沙星是喹诺酮母核8位引入氟,构效分析,8位引入氟后,使洛美沙星
A:与靶酶DNA聚合酶作用强,抗菌活性减弱 B:药物光毒性减少 C:口服利用度增加 D:消除半衰期3-4小时,需一日多次给药 E:水溶性增加,更易制成注射液
某男性患者,51岁,乙型肝炎病史10年,因乏力、低热、腹胀入院。体查:巩膜黄染,腹部膨隆,有大量腹水存在。超声显像肝硬化结节形成,门静脉和脾静脉增宽。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__。
门静脉__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时,首先应采用的止血方法是
A:脾切除术 B:三腔两囊管压迫法 C:输新鲜血 D:断流术 E:胃底静脉缝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