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肉眼检查见肿瘤周围有菲薄的骨壳,质软而脆。切面灰红色,肿瘤内的骨质被破坏溶解,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大量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均匀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最可能的诊断是

A:软骨肉瘤 B:骨巨细胞瘤 C:恶性淋巴瘤 D: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肉眼检查见肿瘤周围有菲薄的骨壳,质软而脆。切面灰红色,肿瘤内的骨质被破坏溶解,并见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见肿瘤主要由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的单核基质细胞和大量破骨样多核巨细胞组成,多核巨细胞均匀散布在基质细胞之间。最可能的诊断是

A:软骨肉瘤 B:骨巨细胞瘤 C:恶性淋巴瘤 D: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E:软骨母细胞瘤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关于骨巨细胞瘤,叙述正确的是

A:肿瘤主要位于骨的干骺端 B: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具有肿瘤性质 C: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D:易局部复发,可见远处转移 E:属于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

 患者男,41岁,右膝肿痛1年余。X线片:股骨下端骨骺端有一直径约3 cm的偏心性,肥皂泡样溶骨性病变。

关于软骨母细胞瘤,叙述错误的是

A:肿瘤主要位于长骨骨骺和干骺端 B:瘤组织中可见格子样钙化和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C:多发生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 D:常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 E:免疫组织化学软骨母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均呈S-100蛋白阳性

 患者男,75岁,因贫血,发热,左上肢骨痛,活动后加剧入院。查体发现贫血貌,胸骨压痛不明显,左上肢按压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出血点。实验室检查:WBC 3.8x10/L,Hb 89 g/L,尿蛋白(+),血沉105 mm/h(魏氏法)。X线检查发现头盖骨等处有“溶骨性”病变。

临床上,某些疾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不一致,应注意鉴别,综合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脾功能亢进与急性白血病可表现为血象相似 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骨髓象与血象均有显著变化 C: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血象均可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D:多发性骨髓瘤血象变化不显著 E: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和血象均有显著变化 F:CML与类白血病反应血象相似 G:戈谢细胞在骨髓和外周血中均可找到

患者男,14岁,左膝关节上方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查体:左膝关节上方肢体较对侧增粗4 cm,表面皮温高,可见静脉怒张及局部压痛。X线片示左股骨干骺端溶骨及成骨性破坏,可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碱性磷酸酶355 U/L。

患者如需手术治疗,不能选择

A:病变整块切除 B:病变刮除植骨内固定 C:病变整块切除,人工关节置换 D:病变整块切除,关节融合 E:截肢治疗

某男,11岁,跌伤致左上臂近端酸痛1个月,无发热,X线示左肱骨近端有一椭圆形透亮区,中心位,骨皮质膨胀变薄,溶骨区呈单房状阴影,无骨膜反应

如已确诊为骨囊肿,下一步最宜采用的治疗是

A:刮除植骨术 B:截肢术 C:中药治疗 D:石膏固定 E:放疗

某男性患者,18岁,左膝关节下方疼痛,肿胀,关节活动障碍2个月。查体:左膝关节下方肢体较对侧增粗3 cm,表面皮温高,可见静脉怒张及局部压痛。X线片示左胫骨干骺端溶骨及成骨性破坏,可见日光放射样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碱性磷酸酶485 U/L。

该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 提示  患者进行病理活检后 提示 可见幼稚骨样基质及梭形异形细胞。)

A:手术 B:放疗 C:化疗 D:靶向治疗 E:生物治疗 F:抗生素治疗

某男,11岁,跌伤致左上臂近端酸痛1个月,无发热,X线示左肱骨近端有一椭圆形透亮区,中心位,骨皮质膨胀变薄,溶骨区呈单房状阴影,无骨膜反应

如已确诊为骨囊肿,下一步最宜采用的治疗是

A:刮除植骨术 B:截肢术 C:中药治疗 D:石膏固定 E:放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