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85岁,右眼逐渐视力下降三年,不见物一个月,不伴有红、痛及头痛症状,既往有高度近视病史,家族中无遗传病史,否认有外伤史。眼部检查:视力右:指数/30CM,左眼:0.3(-10.00D矫正),双眼球不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晶体核呈棕色混浊,双眼底小瞳孔下较为模糊。
病人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提示:病人一年后,视力下降,但角膜移植片透明,眼部 B超未见视网膜脱离征象。
A:视神经炎 B:视网膜变性 C:老年黄斑病变 D:黄斑裂孔 E:后发性白内障 F:人工晶体移位 G:角膜排斥反应
在X线摄影中,X线束是以焦点作为顶点的锥形放射线束,将被照体G置于焦点与胶片之间时,因为几何投影关系,一般被照体离开焦点一定的距离a(焦-肢距),胶片离开肢体一定的距离b(肢-片距)。所以,肢体在X线胶片上的影像S要比肢体G大,是被放大了的影像,S与G之比即影像的放大率M,而且胶片离肢体越远,影像放得越大。国际放射学界公认:当照片上的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之感;当半影模糊值=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开始有模糊之感。故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关于几何学模糊,叙述错误的是
A:焦点尺寸越大,影像越模糊 B:应使被照体靠近胶片 C:0.2mm是半影模糊阈值 D:应减小焦-肢距 E:使用小焦点
某办公楼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八层,层高 4.5m.工程桩采用泥浆护
壁钻孔灌注桩,墙体采用普通混凝土小砌块,工程外脚手架采用双排落地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位于办公楼顶层的会议室,其框架柱间距为 8mx8m.项目部按照绿色施工要求,收集现场
施工废水循环利用,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下列事件:
事件一:项目部完成灌注桩的泥浆循环清孔工作后,随即纺织钢筋笼.下导管及桩身混凝土
灌筑,混凝土浇筑至桩顶设计标高. 事件二:会议室顶板底模支撑拆除前,试验员从标准养护室取一组试件进行试验,试验强度
达到设计强度的 90%,项目部据此开始拆模. 事件三:因工期紧,砌块生产 7 天后运往工地进行砌筑,砌筑砂浆采用收集的循环水进行
现场拌制.墙体一次砌筑至梁底以下 20mm 位置,留待 14.d 后砌筑顶紧.监理工程师进行现
场巡视后责令停工整改. 事件四:施工总承包单位对项目部进行专项安全检查时发现:①安全管理检查评分表内的保
证项目仅对“安全生产责任制”.“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两项进行了检查;②外架
立面剪刀撑间距 12m,由底至顶连续设置;③电梯井设置活动的防护栅门,电梯并内每隔四
层设置一道安全平网进行防护.检查组下达了整改通知单. 问题:
2.事件二中,项目部的做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当设计无规定时,通常清况下模板拆除顺序的原则是什么?
不正确,理由是试样应该在同条件下养护后测试,框架间距为 8mx8m,强度达到 75%后才能折模.拆除顺序原则为:先支后拆.后支先拆,先拆围护结构,后拆承重结构.
某公司承建一座城市互通工程,工程内容包括①主线跨线桥(Ⅰ.Ⅱ)、②左匝道跨线桥。③左匝道一,④右匝道一⑤右匝道二等五个单位工程。平面布置如图5-1所示。两座跨线桥均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桥梁,其余匝道均为道路工程。主线跨线桥跨越左匝道一;左匝道跨线桥跨越左匝道一及主线跨线桥;左匝道一为半挖半填路基工程,挖方除就地利用外。剩余土方用于右匝道一;右匝道一采用混凝土挡墙路堤工程,欠方需外购解决;右匝道二为利用原有道路面局部改造工程。
主线跨线桥I的第2联为(30m+48m+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其预应力张拉端钢钢绞线束横断面布置如图5-2所示。预应力钢纹线采用直径Φ15.2mm高强低松弛钢绞线。每根钢绞线由7根钢丝捻制而成。代号S22的钢绞线束由15根钢绞线组成,其在箱梁内的管道长度为108.2m。
图5-2 主线跨线桥I第2联箱梁预应力张拉端钢绞线束横断面布置示意图
由于工程位于交通主干道,交通组织难度大,因此,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总体施工要求如下:
(1)总体施工组织计划安排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实现互通的各向交通通行任务;
(2)施工期间应尽量减少对交通的干扰,优先考虑主线交通通行。
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单位编制的总体施工组织设计中,除了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确定了五个子单位工程的开工和完工的时间顺序外,还制定了如下事宜;
事件一:为限制超高车辆通行,主线跨线桥和左匝道跨线桥施工期间,在相应的道路上设置车辆通行限高门架,其设置的位置选择在图5-1中所示的A—K的道路横断面处。
事件二,两座跨线桥施工均在跨越道路的位置采用钢管-型钢(贝雷桁架)组合门式支架方案,并采取了安全防护促使。
事件三,编制了主线跨线桥1的第2联箱梁预应力的施工方案如下:
(1)该预应力管道的竖向布置为曲线行驶,确定了排气孔和排水孔在管道中的位置;
(2)预应力钢绞线的张拉采用两端张拉方式;
(3)确定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顺序的原则和各种刚拉线束的张拉顺序;
(4)确定了预应力钢绞线张拉的工作长度为100cm,并计算了钢绞线的用量。
事件三中,预应力管道的排气孔应分别设置在管道的哪些位置?
预应力管道的排气孔应设置在曲线管道的波峰位置(最高处)。
排水孔应设置在曲线管道的最低位置。
加工上、下模座导套、导柱的装配孔时,应()
A:先镗上模座上的孔,然后以该孔为基准镗下模座孔 B:先镗下模座上的孔,然后以该孔为基准镗上模座孔 C:先镗其中任一模座上的孔,然后以该孔为基准镗另一模座上的孔 D:在一次装夹中,同镗上、下模座上的孔
在()中,孔的公差带与轴的公差带的位置关系是孔下轴上。
A:过渡配合 B:间隙配合 C:过盈配合 D:基孔制配合
眶下孔的位置在
A:眶下缘下2cm处 B:鼻翼外侧1~1.5cm处 C:口角上方1~1.5cm处 D: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 E:上颌尖牙根尖上1~1.5cm处
眶下孔的位置在
A:眶下缘下2cm处 B:鼻翼外侧1~1.5cm处 C:口角上方1~1.5cm处 D: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 E:上颌尖牙根尖上1~1.5c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