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9岁,因“发现双肾上腺占位半个月”来诊。无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7年,高血压20余年。查体:BP 170/80 mmHg;BMI 24.2 kg/m2。实验室检查:血F 14.68 μg/dl(8 AM),8.26 μg/dl(0 AM),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1.9 μg/dl;经典2 d法:UFC对照日66.3 μg/24 h,小剂量服药后25.9 μg/24 h,大剂量服药后20.5 μg/24 h;ACTH 17.4~18.5 pg/ml。肾CT:双侧肾上腺多发结节,双肾多发囊肿。垂体MRI: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如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ACTH<15 pg/m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 B: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症 C: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D:无功能肾上腺意外瘤 E:异位ACTH综合征

某男性患者,68岁,因“发现双肾上腺占位半个月”来诊。无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27年,高血压20余年。查体:BP 170/80 mmHg;BMI 24.2 kg/m2。实验室检查:血F 14.68 μg/dl(8 AM),8.26 μg/dl(0 AM),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1.9 μg/dl;经典2 d法:UFC对照日66.3 μg/24 h,小剂量服药后25.9 μg/24 h,大剂量服药后20.5 μg/24 h;ACTH 17.4~18.5 pg/ml。肾CT:双侧肾上腺多发结节,双肾多发囊肿。垂体MRI: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双肾动脉未见明显狭窄。

如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被抑制,ACTH<15 pg/m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原发性色素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 B: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大结节增生症 C: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 D:无功能肾上腺意外瘤 E:异位ACTH综合征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流行病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现拟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在饮水中加入氟,以观察氟防龋的效果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以下哪些是正确的

A:被选择的对象应该能够从实验研究中受益 B: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C:选择预期发病率较低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D: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E:已知实验对其有害的人群不能作研究对象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是流行病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现拟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在饮水中加入氟,以观察氟防龋的效果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以下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被选择的对象应该能够从实验研究中受益 B: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C:选择预期发病率较低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D: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E:已知实验对其有害的人群不能作研究对象

研究人员在自愿的原则下,将条件相似的53名产妇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3种不同剂量服用某药,其镇痛效果如下表所示:

欲比较该镇痛药不同剂量的镇痛效果,应进行

A:单因素方差分析 B:双因素方差分析 C:多个样本率之间的比较 D:多个样本构成比之间的比较 E:四格表χ检验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开展以下研究: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得到OR=13.75,P<0.05。②在国内国外进行的20多个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结果都提示相似的结果。结论:幽门螺杆菌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之一。

在国内国外进行的20多个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结果都提示相似的结果。该结果符合病因判断标准中的

A:关联的可重复性 B:剂量-反应关系 C:关联的特异性 D:合理性证据 E:终止效应证据

一项有关吸烟与膀胱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研究者按一定标准选取了110名膀胱癌病人和110名正常对照,对其既往吸烟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每日吸烟剂量的增加,对应的OR值随之增高,经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推断该因素可能为该病的病因。

该研究采用了哪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现况调查 B:回顾性队列研究 C:前瞻性队列研究 D:病例对照研究 E:社区试验

毒理学鼻祖Paracelsus提出"剂量决定毒物",即所有物质都有一定毒性,惟有剂量能区别毒物。因此,自毒理学诞生之日起,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便是研究的核心

为通过数学的方法更加准确地计算LD等参数,通常将S型剂量一反应曲线进行转换,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纵坐标标识单位为反应频率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B: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高斯曲线 C: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D: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E:纵坐标标识单位为概率单位同时横坐标剂量单位为对数时,非对称S型曲线变为直线

为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开展以下研究: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得到OR=2.75,P<0.05;②在国内外进行的数十个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结果都提示相似的结果。结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病的病因之一。

在国内外进行的数十个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结果都提示相似的结果。该结果符合病因判断标准中的

A:关联的可重复性 B:剂量-反应关系证据 C:关联的特异性 D:关联合理性证据 E:终止效应证据

缓释、控释制剂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试验设计及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A:每日1次的受试制剂,受试者应空腹10小时以上服药,服药后无需禁食 B:每日2次的受试制剂,早晨应空腹10小时以后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2~4小时,晚上应至少空腹2小时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2小时 C:在达稳态前,至少要测量连续3天的谷浓度,以确定是否达稳态以及达稳态的速率和程度 D:取样点最好安排在不同天的同一时间 E:达稳态后,通常为最后一剂量,采取足够的血样,测定该间隔内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计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