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D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 mm E:培养温度均为(35+_2)℃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葡萄球菌属D试验纸片扩散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可采用M-H琼脂或用于MIC测试的血琼脂平板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 μg和克林霉素2 μg C:(35+_2)℃,空气,18~24 h D:边缘相距15~26 mm E: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β溶血链球菌D试验纸片扩散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为含5%脱纤维羊血M-H琼脂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 μg和克林霉素2 μg C:(35+_2)℃,5%CO2,20~24 h D:边缘相距15~26 mm E: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D试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葡萄球菌属和β溶血链球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 B:D试验中克林霉素可能为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MLSB型耐药)或只对大环内酯类耐药(msrA或mef编码的外排泵) C:葡萄球菌属D试验的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6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金黄色葡萄球菌BAA-977 D: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纸片边缘相距15~26 mm E:培养温度均为(35±2)℃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葡萄球菌属D试验纸片扩散法,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可采用M-H琼脂或用于MIC测试的血琼脂平板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 μg和克林霉素2 μg C:35±2)℃,空气,18~24 h D:边缘相距15~26 mm E: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某些细菌可能对克林霉素结构性或诱导性耐药,故对此类细菌需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试验(D试验)。

关于β溶血链球菌D试验纸片扩散法,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为含5%脱纤维羊血M-H琼脂 B:纸片含量分别为红霉素15 μg和克林霉素2 μg C:35±2)℃,5%CO2,20~24 h D:边缘相距15~26 mm E:肺炎链球菌ATCC49619用于纸片扩散法常规质量控制

属于昔康类的是

A:阿司匹林 B:双氯芬酸 C:布洛芬 D:保泰松 E:美洛昔康

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羟考酮、塞来昔布的镇痛效果强弱排序正确的是()

A:芬太尼>吗啡>羟考酮>哌替啶>塞来昔布 B:芬太尼>吗啡>哌替啶>羟考酮>塞来昔布 C:羟考酮>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塞来昔布 D:芬太尼>羟考酮>吗啡>哌替啶>塞来昔布 E:羟考酮>芬太尼>吗啡>塞来昔布>哌替啶

噻替哌

A:利巴韦林 B:阿昔洛韦 C:盐酸小檗碱 D:呋喃妥因 E:克霉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