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
水源选择的原则
A:水量充足 B:水质良好: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 C: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2000 D:水质良好:只经过加氯消毒的水源水,每1000mL水样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 E: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每100mL水样中中总大肠菌群MPN值不应超过1000 F:水源水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经处理后,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G:水源水的毒理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H:水源水的流行病学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I:便于防护 J:技术经济合理
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
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每年必须进行一次体检,不得患有五种疾病
A:痢疾(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 B:伤寒 C:病毒性肝炎 D:活动性肺结核 E: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或病原携带者 F:流感
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
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用氯消毒时游离余氯含量以下不正确有
A: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B: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C: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D:接触1~2小时,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E: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5mg/L F: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 G:接触30分钟,游离余氯不低于1mg/L
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
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
A:氯化消毒 B:二氧化氯消毒 C:紫外线消毒 D:臭氧消毒 E:液氯消毒 F:漂白粉消毒 G:漂白粉精消毒 H:活性炭吸附法 I:膜过滤法
为保证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环境卫生工作者要重点掌握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包括对集中式给水的水源选择.水质的净化与消毒,水源水和饮用水的采样方法和饮用水的水质卫生监测与评价。
近年来,发现氯化消毒会产生一系列氯化副产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以下有关氯化副产物描述正确性为
A: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三卤甲烷类,包括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 B:非挥发性卤代有机物:主要有卤代乙酸类.如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溴乙酸等 C:影响氯化副产物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一方面是有机前体物的含量,主要是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及其代谢物.蛋白质 D:另一方面是加氯量.溴离子浓度及pH等因素 E:氯化副产物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具有致突变性.致癌性.和致畸性或神经毒性作用 F:目前减少氯化副产物的措施有:采用活性炭法除去或降低有机前体物含量,改变传统氯化消毒工艺,采用其他消毒方法,如二氧法 G:目前研究确定,饮用氯化饮用水与人群癌症发病率之间有因果关系,对人体生殖有影响,还可造成新生儿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延迟等
近年来全国在原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基础上,成立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使其以往环境卫生工作更加全面深入,作为环境卫生工作者更应进一步掌握环境卫生研究内容,掌握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世界环境突出问题。
环境卫生学研究的范畴有
A: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B:环境质量评价 C:城乡规划卫生 D:环境污染治理 E:公共场所卫生 F: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G:家用化学品卫生 H: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
大气卫生:人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生命活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10~15m3空气。因此,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掌握大气的卫生标准与基准两者的不同,还有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
制定大气卫生基准的研究方法概括为
A:三致试验 B:大气监测 C:流行病学研究 D:刺激作用阈测定 E:有害物质嗅觉阈测定 F:毒理学试验
大气卫生:人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生命活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10~15m3空气。因此,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掌握大气的卫生标准与基准两者的不同,还有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
大气卫生标准是以大气卫生基准为主要依据,标准与基准是两个不同概念,以下有关标准与基准描述正确的是
A:基准是通过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人群不产生有害或不良影响的最大浓度 B:标准是国家或地方对环境中有害因素提出的限量要求以及实现这些要求所规定的相应措施 C:基准是根据剂量反应关系和一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它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具有法律效力 D:标准是以基准为科学依据,会随基准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人们的要求等而变化,具有法律效力 E:标准是评价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尺度 F:基准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和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 G:基准与标准两者有明显区别,两者没有联系,不能混为一谈 H:基准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会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的
大气卫生:人通过呼吸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维持生命活动。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2万多次,吸入10~15m3空气。因此,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掌握大气的卫生标准与基准两者的不同,还有制订大气卫生标准的方法。
我国环境卫生标准的总原则是
A:不引起急、慢性中毒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B: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C: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D:选用最敏感指标或最特异的指标作为有害作用限制指标 E: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F:对生态环境不造成严重破坏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 )。
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 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 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 D:卫生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毒理学是法医毒理学的分支 E:卫生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