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道德的行为是违背人性的,而所有违背人性的事都是一样的坏。因为杀人是不道德的,所以杀死一个人和杀死一百人是一样的坏。以下哪项陈述的观点最符合上文所表达的原则?()
A:牺牲一人救了一个人,与牺牲一人救了一百人是一样的高尚。 B:抢劫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背人性的,它与杀死一个人是一样的坏。 C:在只有杀死一人才能救另一人的情况下,杀人与不杀人是一样的坏。 D:强奸既然是不道德的,社会就应该像防止杀人那样来防止强奸。
根据《刑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的犯罪分子
A:罪大恶极 B: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C:罪行极其严重 D:故意杀人
(甲)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墨子·公输》
(乙)墨子有巨子①腹暾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勿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暾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弗诛,腹暾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①巨子:墨家中有成就的人称为“巨子”。② 腹暾: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吾义固不杀人 义: ②不可谓知类 知类:
③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之: ④不许惠王 许: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12.面对不同的对象,公输盘与腹暾各自采用了怎样的说话方式?(2分)
13.墨子与腹暾都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大义”的内涵,请简要概括两文中“大义”的不同体现。(2分)
10.答案:①善良坚守道义。 ②明白事理。 ③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④答应。
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
11.答案:忍痛(杀掉)所偏爱的人来推行大义,腹暾可说是大公无私的人了。(关键词:“私”、“公”)
评分:关键词翻译准确,句子通畅即可。共2分。
12.答案:甲文中墨子采用迂回战术,先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的话,然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一连串的责问指出“义”的虚假性,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乙文中腹暾则是直言不讳,义正辞严,引用墨家之法,直接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 答案:甲文:墨子智斗公输盘,迫使他放弃攻宋的计划;乙文:腹暾大义灭亲,杀掉违法的儿子,维护了法令的尊严。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根据上面选文,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盘的?
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①这个消息(或这件事) ②聪明
3、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 ②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明白事理。 4、略
阅读《公输》选文,完成1-3小题。
公输(节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 .①这个消息(或这件事) ②聪明
3.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 ②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明白事理。
《公输》节选
《墨子》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日:“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子墨子曰( ) (2)愿借子杀之( )
(3)吾义固不杀人( ) (4)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子何命焉为?
(2)吾既已言之王矣。
3.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墨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用原文回答。
4.墨子抓住公输盘哪句话加以批驳?
5.“公输盘服”一句中的“服”字有何作用?
1.(1)先生,对男子的尊称。(2)第二人称,你。(3)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4)楚国的别称。
2.①你有什么见教呢?(2)我已经把攻打宋国的打算告诉楚惠王了。
3.“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请献十金”。
4.“吾义固不杀人”。
5.“服”字表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
对“吾义固不杀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讲人道,一定不肯杀人。 B:我坚持人道,自然不肯杀人。 C:我坚持道义, 从来不杀人。 D:我讲义理,固然不肯杀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①”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②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③。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④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⑤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 而寡人死不朽乎: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
② 倍:同“背”,背后。 ③ 先王:秦武王的父亲秦惠文王。
④ 樗里疾、公孙衍:秦国大夫,与韩国有密切关系。
⑤ 公仲侈:韩国相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不以之多张仪而贤先王 多:称赞
B.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族:家族
C.其母尚织自若也 尚:还、仍然
D.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悉:全、都
2、下列句中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名为县,其实郡也
B.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D.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甘茂虑事深远的一组是( )
① 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② 挟韩而议,王必听之
③ 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④ 于是与王盟于息壤
⑤ 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武王想让甘茂率兵攻取韩国宜阳。宜阳是韩国重镇,不易攻取,而且此次军事行动又是劳师袭远,这些情况使得甘茂对此次出兵有所顾忌。
B.通过张仪、乐羊两个事例,甘茂想说明,国势的强大、战争的胜利不仅仅在于臣子的贤能,更重要的在于君王对臣子的支持、信任。
C.在与秦武王谈话过程中,甘茂举了曾参杀人的事例,通过这个事例,甘茂想向秦武王说明“人言可畏”的道理。
D.甘茂虑事深远,在出兵之前已经考虑到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危险,这使得他最后得以保全自己,并取得战争的胜利。秦武王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言而有信,堪称是一位贤君。
秦 与 赵 相 距 长 平 赵 军 固 壁 不 战 秦 数 挑 战 廉 颇 不 肯 赵 王 信 秦 之 间 秦 之 间 言 曰 秦 之 所 恶 独 畏 马 服 君 赵 奢 之 子 赵 括 为 将 耳 赵 王 因 以 括 为 将 代 廉 颇 蔺 相 如 曰 括 徒 能 读 其 父 书 传 不 知 合 变 也 赵 王 不 听 遂 将 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请用斜线为上段文字断句。
6、请翻译上段文字。
1、B(“同名族者”中的“族”是“姓”的意思。)
2、C(A项中“其实”是指“它实际上……”;B项中“反而”是指“返回并……”;D项中“不适”是指“不止”。)
3、D(①是乐羊说的话,与甘茂无关;⑤与甘茂有无远见无关。②③都是甘茂对后事的预料,体现出自己的担忧;④甘茂与秦王订约,正是出于对以后的考虑。
分析:“有远见”是指一个人能在事物发展变化之前,就对这个事物的发展趋向,本质变化做出精准、深刻的判断。甘茂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他出兵之前的担忧与后文“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的事实相印证;他“与王盟于息壤”这一举动为后文保全自己,从而获得胜利提供了保证。)
4、D(D项错在,秦武王对甘茂并没有始终坚持“用人不疑”,他也曾怀疑过甘茂,并把甘茂召回查问。)
5、秦与赵相距长平,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6、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布阵对抗,赵军坚守壁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也不肯出兵。赵王轻信了秦国奸细的话。秦国奸细说:“秦国担忧的事情,只有惧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作赵国将军啊。”赵王于是让赵括作将军,替代了廉颇。蔺相如说:“赵括只是能读他父亲的书籍笔记,不知顺应时局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从,于拜赵括为将军。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夺取周王室的天下,你能为我实现这一愿望吗?”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这,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背后有很多险患(隐患),要跋涉千里去进攻宜阳,实在太难了啊!我听说,张仪向西吞并巴、蜀,向北攻取河西,向南占领上庸,人们并不因此就赞扬张仪的能耐,却称颂惠文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文侯拿出一箱批评乐羊进攻中山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又拜叩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完全是您的功劳啊!’我现在只不过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公孙衍这两个人,倚仗与韩国的关系(对我)进行非议,从中作梗,大王必会听从。如果这样,这样的话大王就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韩相国公仲侈的怨恨啊。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人了。’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凭着曾参这样的贤德, 曾参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只)三个人怀疑曾参,就使曾参的母亲不信任自己的儿子。现在我的贤能不如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于是(甘茂)与秦武王在息壤订立信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国里,竞相到武王那里(进甘茂的谗言),武王将要听信,因而召回甘茂进行警告,甘茂对武王说:“息壤就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动用了全部兵力,继续让甘茂指挥作战,最后终于攻下了宜阳。
阅读下面短文,用斜线(/)给划线句断句。
(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之为臣投杼也。” (《战国策•秦策二》)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三处得2分,断对四处得3分,“夫以曾参之贤”后可断可不断,断对也不得分。)
译文:(甘茂曰:)“从前曾参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仍然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然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逃跑了。就连凭借曾参这样的贤德及母亲对他的信任,(一旦)有三个人怀疑他,他的母亲就不信任他了。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相信曾参,非议我的将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恐怕会因为我的原因而扔掉梭子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