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最后写刘子骥要找桃花源的目的何在?
《桃花源记》中“渔人”“太守”“刘子骥”这三个人对待桃花源这件事的行为上,我们应该如何评价?
下列句中不含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惘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B: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 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至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
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1.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都感叹惋惜起来。
2.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3.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下列句子与原文一致的是( )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百丁。可以弹素琴,阅金经。 C: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缤纷。 D: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粟许。中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之奈何?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 ⑧纵一苇之所如
A:③④⑤/⑥/①⑦/②⑧ B:③⑤/⑥⑧/②④/①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⑧/③⑤/⑥/④⑦
10.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C:何陋之有 D: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忌不自信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