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将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语句翻译在答卷对应的横线上。(共四句,每句3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白衣戴白帽来送别荆轲。
(2)晋国已经向东边把郑国作为了边界,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土地?
(3)这样,那么将军的大仇得报,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将军是否愿意呢?
(4)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营,偷偷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定语后置,活用;封\肆\阙\焉;然则\见陵\有意;夜\之\状语后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请将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语句翻译在答卷对应的横线上。(共四句,每句3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白衣戴白帽来送别荆轲.(定语后置,活用及连贯各1分)
(2)晋国已经向东边把郑国作为了边界,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封\肆\阙\焉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
(3)这样,那么将军的大仇得报,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可以消除了.将军是否愿意呢?(然则\见陵\有意各1分)
(4)项伯于是在夜里骑马到沛公的军营,偷偷地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夜\之\状语后置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四步骤:一、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文意。二、落实重点实词、虚词意义用法。“见”“ 肆”“ 阙”“ 焉”。三、关注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特殊语气,如“宾客知其事”定语后置,应为知其事宾客,如“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应为“以事具告”,如“白衣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四、用通顺的现代汉语表达。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 以其无理于晋 C: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嘉为先言于秦王
下列选项中句式全都是状语后置的一项( )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若亡郑有益于君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使毕使于前 ⑤具告以事 ⑥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⑦得复见将军于此 ⑧燕王拜送于庭 ⑨长于臣 ⑩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③⑤⑦⑨⑩ B: ①③④⑥⑧ C:②③⑥⑦⑩ D:①②⑤⑧⑨
从倒装句的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燕王拜送于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7.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之奈何 奈何:如何、怎样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通“挡”,阻截、拦住
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
D.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儿女亲家
18.下列各项中对词类活用类型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②沛公今事有急
③又前为歌曰 ④秦地可尽王也
⑤君安与项伯有故?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常以身翼蔽沛公 ⑧范增数目项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⑾日夜望将军至 ⑿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A.①②/③④⑥⑦/⑤⑧⑾//⑨⑩⑿
B.①/②③④/⑥⑦/⑤⑦//⑨⑩⑾⑿
C.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⑾⑿/⑨⑩
D.①②⑤/③④⑥⑧/⑦⑾/⑨⑩⑿
19.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不然,籍何以至此?
B.欲呼张良与俱去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7.B
18.C
19.A
【解析】
17.
试题分析:B项,当:对等,比得上。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词类活用。C项,①形容词作动词。②⑤形容词作名词。③④⑥⑧名词作动词。⑦⑾⑿名词作状语。⑨⑩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 A项,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B项,省略句。C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鸿门宴》)
8.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具告以事 具:具体
B.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C.不如因善遇之 遇:对待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地可尽王也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吾得兄事之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④\\③⑥
C.①⑤\\③④⑥\\②
D.①④\\②③\\⑤⑥
11.下列对以上文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六个细节,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B.项伯夜访张良,密告军情。刘邦在千钧一发之时,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款待项伯,相约婚姻,并借项伯传话,使紧张临战气氛开始缓和。
C.项伯夜访,张良入告,沛公谨慎了解再虚心求教,可见心存警戒。项伯夜半回营传话,项王丝毫不疑全盘接受,可见君臣同心。
D.轻信项伯,使项王接受了沛公的谢罪。自矜功伐,使项羽不把沛公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
12.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A
9.C
10.C
11.C
12.
⑴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
⑵(我)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解析】
试题分析:
8.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具,全部。所以选A。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实词题的答题技巧: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
9.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A项,“距”通“拒”,“内”通“纳”;B项,“倍”通“背”;D项,“郤”通“隙”。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假借字指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或形体相近而意义不相干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辨别通假字时可以在怀疑它是通假字之后根据它们“音同形异”或“形似音异”的原则加以大胆的尝试和猜想。“音同形异”时就联想和这个字发音相同的字;“形似音异”的时候就尝试去掉部首或偏旁,或者就更换一个部首或偏旁。答题技巧:(1)当一个字按其常见义讲不通时考虑与其音近或同的字。(2)通假有固定,不能随便通假,不能互逆。高中教材常见通假字100个左右,要求归纳。(3)由于语音的发展,按今音读不同,古音同。
10.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能力。①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治;②活:使动用法,使……活;③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④夜:名词作状语,连夜;⑤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⑥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所以选C。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解答词类活用的题,可根据词的基本词性,比较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根据文言文语法规则区别是否出现了活用。主语和宾语位置多为名词或代词,谓语位置多为动词或形容词,个别时候是介词,状语位置多为副词,这里也是名词作状语最常见的地方。使动用法最主要强调的是主语做出动作的目的性,以此区别动词是正常使用还是使动很有效。
11.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判断出选项所在的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内容比较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C项,沛公虚心求教后才谨慎了解;“君臣同心”理解错误,可见项伯立场模糊,因私废公,而项王轻信亲信,丝毫不作调查。所以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常见的设误角度有:曲解词义、夸大其词、以偏概全、张冠李戴、颠倒是非、因果混淆、时序错位(时间顺序颠倒)、无中生有、添枝加叶。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例如本题选项C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12.此题考查翻译句子的理解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翻译时要重点翻译的关键词:之,到;夜,连夜;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的变故。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例如本题偏义复合词“出入”,可以理解为“进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节选自《鸿门宴》)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旦日飨士卒 飨:犒劳
B.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C.籍吏民,封府库 籍:征收
D.至鸿门,谢曰 谢:道歉,谢罪
1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得复见将军于此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5.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
A.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7.“项羽大怒”中的“怒”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13.C
14.B
15.A
16.
(1)沛公说:“和您相比,谁年长?”张良回答:“(他)比我年长。”
(2)(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入关和意外变故。
(3)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秦国,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17.(1)一方面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与他争天下;(2)另一方面说明项羽性格轻率、暴躁,容易冲动;(3)这也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
【解析】
13.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准确,C项“籍”,登记。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学科网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而”都表转折关系连词,意思为“却”。A项前一“乃”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乃”连词,意为竟然,却;C项前一“因”连词,意为于是、就,后一“因”介词,意为经由、通过;D项前一“于”介词,意为在,后一“于”介词,意为比。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此类活用。B项“活” 和D项“从”使动用法,C项“兄”,名词用作状语。文言文中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状语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第一句:“孰与”和谁相比……怎么样;“于臣”介词结构后置。第二句:“所以…者”……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在“入”;“非常”古今异义,不同寻常的。第三句:“均”衡量;“负”承担。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针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抓关键词,在理解文言内容的基础上筛选整理。“项羽大怒”中的“怒”字说明项羽容不得别人与他争天下;另一方面说明项羽性格轻率、暴躁,容易冲动;这也为他下文又轻率地改变决定埋下了伏笔。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B:籍何以至此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因击沛公于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选自《鸿门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军:军营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安与项伯有故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 得复见将军于此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邦矫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使……跟从,率领。
【小题2】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后句出自《逍遥游》。A“跟”,介词/“和”,连词,出自《赤壁赋》。C“把”,介词/“而”,连词,出自《游褒禅山记》。D“在”,介词,/“对”,介词,出自《报任安书》。
【小题3】①是刘邦拉拢项伯的行为,不是表现刘邦的矫言善辩。⑤是项伯为刘邦说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