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威仪指僧尼的行、住、坐、卧时应保持的威仪德相,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四威仪的选项是()。

A:住如弓 B:行如风 C:站如松 D:坐如钟

久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稠粘如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舌红苔少,脉绑第九章中医内科学数者,宜选

A:连理汤 B:芍药汤 C:桃花汤 D:白头翁汤 E:驻车丸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相如( ) (2)君既若录( )

(3)乃遂私樊於期( ) (4)而燕国陵之耻除矣( )

(1)接见           (2)我                (3)会见            (4)被

【解析】略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距关,毋内诸侯(内部) B: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C: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 D:亡去不义(离开,动词)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坐着) B: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 D: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

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D: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拜送书于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现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料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

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下列句子中活用现象与“卒廷见相如”相同的一项是

A. 舍相如广成传。

B. 乃使其从者衣褐。

C. 间至赵矣。

D. 毕礼而归之。

11.B

12.C

【解析】

11.试题分析:B.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都是于是、就的意思。A. 以空言求璧/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用、因为。C. 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于是、趁此。D.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召见、被动句式的标志。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2.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和C选项是名词作状语。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5??42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有人评论本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