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解释上文中加点字。
躬: 每:
惟: 诣:
2.补出省略的词语。
(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
3。填空。
(1)三个臭皮匠,顶个 。
(2)徐庶进曹营, 。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
4.简答
(1) 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个 的人。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2)将军宜枉驾顾之。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6.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写出来源于三国故事里的三个成
语: 、 、 。
l亲身、亲自 常 只 拜访
2.(1)于(2)之
3.(1)诸葛亮(2)一言不发(3)诸葛亮 庞统
4.(1)清高不俗,谨慎持重 (2)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略
6.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较阅读(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凡三往,乃见 ( )
16、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1)拜访 (2)奔走效劳 (3)身份低微,见识浅短 (4)总共
16、略
[884aacfe80d6a5c1.jpg]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9—13题(10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衡于虑( ) (2) 将军宜枉驾顾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1.【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12.【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9、(1)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拜访10 、(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11、对比论证 12、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
阅读甲乙两则古文,然后做题。(共12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隆中对》)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行拂乱其所为( ) (2)人恒过然后能改( )
(3)将军宜枉驾顾之( ) (4)遂用猖根(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19.乙文中刘备描述了当时“汉室倾颓”的混乱局面,如果用甲文中的话概括导致这种混乱局面的原因,最恰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乙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17.(1)违背 (2)常常 (3)拜访 (4)因此 (一个1分,共4分)
18.(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2)这个人你可以前去拜访他,而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一句2分,共4分)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句1分,2分)
20.类比论证或对比论证(1分) 求贤若渴,延揽人才,复兴汉室,礼贤下士,善听谏言,谦虚(答出一个即可,1分)
翻译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度,估价。遂,于是、就。(2)、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挟,挟持、控制。诚,的确。(3)、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就,接受。枉,委屈。顾,看望。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⑵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f1c1221f250ecb9.jpg]
【致】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 (使 到来)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C:不爱珍器重宝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徕)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招致)
与“学以致用”的“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C: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致】选出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 )
A: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 (使 到来)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C:不爱珍器重宝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徕) D: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招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