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句:圣人不凝滞于物

A:之二虫又何知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重为乡党所笑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我关着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凭脚步声辨别是谁。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共四次遭遇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C.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所寄托,就让人再次整修南阁子,它修建时跟过去稍有不同。

D.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本是被主上戏弄的人,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而被世人所看不起的。

C


解析:

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无所寄托,就让人再次整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出则不知如往 / 重为乡党笑 / 岂敢盘桓,有希冀 B:杨意不逢,抚凌云自惜 /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 余扃牖 C:天高地迥,觉宇宙无穷 /久,能以足音辨人/儿成,则可待乎 D:余久卧病无聊,使人复葺南阁子/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 其制稍异于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D: 人非生而知之者。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B:夫子哂之。 哂:批评。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D: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B:其制稍异于前 肇锡予以嘉名 C:则告诉不许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D:且何谓阁子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组

A:①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B:①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 谁为哀者? ②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① 其制稍异于前 ② 得双石于潭上

下面各句的句式分类正确的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为仲卿母所遣 ④渐见愁煎破 ⑤而又何羡乎 ⑥其制稍异于前 ⑦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⑧客有吹洞箫者 ⑨恐年岁之不吾与 ⑩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⑨/⑧/⑩ B:①⑦/②③/④⑨/⑤⑩/⑥/⑧ C:①⑧/②⑥/③⑤/④⑦/⑨/⑩ D:①⑦/②③/④/⑤⑩/⑥⑧/⑨

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小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1)历郎署 (2)是以区区不能废 (3)臣具以表

(4)客逾庖而 (5)辟四窗 (6)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7)了玉肌 (8)起车儿 (9)安能以皓皓之

(10)枻而去

A.(1)(4)(10)/(2)/(3)(7)/(5)(6)(8)/(9)

B.(1)(4)(8)(10)/(2)(9)/(3)(7)/(5)(6)

C.(1)(4)(8)(10)/(2)/(3)(7)/(5)(6)/(9)

D.(1)(4)(6)(10)/(2)(9)/(3)(7)/(5)(8)

12.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今臣__贱俘(2)而刘夙婴疾病(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6)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7)项脊轩,旧南阁子也(8)遂去,不复与言(9)屈原既放(10)子非三闾大夫与

A.(1)(7)(10)/(2)(9)/(3)(4)(5)/(8)/(6)

B.(1)(3)(7)(10)/(2)(9)/(4)/(5)(6)(8)

C.(1)(3)(7)(10)/(2)(9)/(4)/(5)(8)/(6)

D.(1)(7)(10/(2)(9)/(3)(4)/(5)(8)/(6)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A.某,而母立于兹

B.岂敢盘桓,有期冀

C.不者,若属皆且为

D.父去里,复还

14.解释文中加横线字

(1)垣墙

(2)室始洞然

(3)亦遂增

(4)吾妻来

1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1.C

12.D

13.B

14.(1)围绕。(2)明亮的样子。(3)美景。(4)女子出嫁。

15.在这之后的两年,我因为生了很长时间的病,卧床不起,闲来无事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1)(4)(8)(10),名词作动词;(2)形容词用作动词;(3)(7),使动用法;(5)(6),名词作状语;(9)形容词用作名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做名词,使动用法;形容词做名词,使动,意动。首先辨明加点字本身的词性,然后再结合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别加点词的活用。比如(1)(4)(8)(10)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且都处于动词该待的位置,故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1)(7)(10三句都是判断句,(2)(9)是被动句,(3)(4)是状语后置句,(5)(8)是省略句,(6)是倒装句,“孰与”应为“与孰”。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固定句式。每一种句式都有自己的标志,学生只有抓住这一点进行辨析即可。比如(3)(4)中都有介词“于”,这是状语后置的标志;(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省略介词“于”,(8)“遂去,不复与言”中省略介词宾语“之”。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例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所”属于所字结构,B项与之相同。A项,“某所”中的“所”意思是“地方”,C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中“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D项,“父去里所,复还”中的“所”,左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首先应注意该词语本身的词性,然后看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语境,接着联想课内所学文章和成语,进行迁移思考,最后辨别意思。比如本题,例句中,“所+名词+动词”,此时的“所”属于所字结构,选项中只有B项与之相同。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应结合句子的小语境和句子所在段落的大语境来解答词语的含意。“垣墙周庭”,“周”在此处活用为动词,围绕;“室始洞然”中的“洞然”联系前面“日影反照”来看,室内应是明亮的;“亦遂增胜”中的“胜”处于宾语的位置,故应为名词,美景;“吾妻来归”中的“归”,与“归宁”相反,“归”是女子出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无聊”,古今异义;“制”,形式;“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于”,比。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